为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价值,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在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理事、校人文社科处处长高平教授和校人文社科处副处长、校和合文化研究院儒释道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学科办主任屈燕飞副教授的带领下,浙江诗路文化社会实践队于7月25日深入湖州市进行考察研究。
实践队合影
实践队的首站是中国湖笔博物馆。博物馆由主楼和附楼组成,主楼为陈列大厅,共二层,主要用于展示湖笔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等内容。附楼则包括接待室、馆藏室、湖笔销售厅等,为游客提供服务和购买湖笔产品的便利。来到主楼,从战国毛笔到现代湖笔的历朝湖笔文物200余件陈列其中。得益于各种动物毛发(如兔毛、羊毫、狼毫等)的硬、软、弹力差异,这些特性相互融合,湖笔为书写者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力。此外,湖笔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包括水盆、结头、车斗、择笔、刻字等大流程和众多小流程,每一步都需要制作者的极致耐心与精湛技艺。特别是在“水盆”这一关键步骤中,在对制作者的操作姿势有严格的规范之外,还要求在特制的水盆中精挑细选,从万千毫毛中萃取出最佳原料。其独特的“湖颖”技艺,使得湖笔品质卓越,甲冠天下,造就“三义(精、纯、美)四德(尖、齐、圆、健)”的优良品性。
实践队参观湖笔博物馆
接着,队员们走上二楼的名人名家厅。明弘治《湖州府志》载:“冯应科,归安人,善制笔,妙绝天下,时人称赵子昂字、钱舜举画、冯应科笔为吴兴三绝。”其背后凝结着笔工与文人墨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深厚情谊,如赵孟頫美术馆中记录了书法大家赵孟頫即用笔工冯应科之笔作书画,他们共同探索、创新,将湖笔技艺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队员们对字形画作展开辨析讨论,同时老师进行详细的解读与指导。其中高老师指出,部分石刻磨损的地方可以通过前后或同时代的文章推测内容。
随后,实践队来到湖笔销售厅。在这里不仅可以挑选到心仪的湖笔,还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匠心独运。湖笔前世今生,艺术大观,翰墨流芳。历经千载沧桑的湖笔,在大运河文化的滋养下,更显瑰宝之姿。
第二站,实践队前往飞英塔。作为“湖州三绝”之一,飞英塔傲然矗立于江南水乡,是宋代砖身木檐楼阁式塔中的杰出典范。湖州资圣禅寺云皎法师于唐咸通年间游历长安后获赠舍利及佛像,唐中和四年始建塔,乾宁元年竣工,历时十年。初名为“上乘寺舍利石塔”,后据佛经意(“舍利飞轮,英光普照”)更名为“飞英塔”,并沿用至今。其外塔巍峨,总高达五十五米,七层八面,塔身主体采用精湛的单筒砖砌技艺构建,展现出古朴而坚实的风貌。尤为独特的是,内藏一石塔,为南宋重建,由大量太湖青白石经错层叠压垒砌而成,为仿木构楼阁式石塔,共五层八面。塔刹与各层栏杆均毁,残高仍达14.55米,与外围砖塔构成了“塔中塔”的奇绝景观。据统计,塔身现存佛像1031尊,其中南北两面为大型佛传故事造像,其余各面为小佛像,俗称“千佛塔”。这种独特的空间布局、结构形式以及精湛的构造技术,在国内众多古塔中独树一帜。
实践队登飞英塔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队员们踩着狭窄的塔道登上塔顶,俯瞰整个湖州城吴兴区,感受着古运河的悠悠历史与现代城市的勃勃生机。在塔下是飞英公园,设有西亭、墨妙亭、韵海楼、舍利牌坊等,荷花池中不时荡起涟漪。诗意千年,水何澹澹,飞英塔于大运河之际遗存,与历史长流相映生辉。
下午,实践队来到了南浔古镇。古镇横贯頔塘故道,纵穿浔溪,以四条主要河流(南市河、东市河、西市河、宝善河)构成十字骨架。其水路并行,桥通四方,丝连四象——刘张顾庞。始建于南宋,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的繁荣发展,南浔古镇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江南运河水乡特色的古镇文化,两岸传统民居、名人故居以及园林古桥人文荟萃、中西合璧,享有“江南六大古镇之首”的盛誉。
整体上,古镇最基本的建筑空间为“一明两暗”,即中间为明间,两侧为暗间。常见的建筑形式则是以“门”“口”形式为主的合院,主要表现为三合院和四合院。建筑风格上不仅展现了江南传统建筑的精致与秀美,也融入了西方建筑的豪华与浪漫,是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和谐共存的典范。此外,南浔古镇的建筑装饰工艺精湛,木雕、石雕和砖雕等装饰图案丰富多样,以戏文、民俗图案为主,展现出江南地区高超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南浔古镇建筑
接下来实践队来到“二张”故居。张均衡,字石铭,清光绪二十年举人。为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他和张静江都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的孙子。位于古镇西南万古桥西侧的旧宅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欧洲古典建筑的特点,共有240多个房间组成,号称江南第一巨宅,2001年7月此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与文物价值。它保留了中式的亭台楼阁,大量使用东阳木雕、江南砖雕和徽州石雕;又设具有西方生活方式气息的豪华舞厅,墙面屋顶由红砖瓦砌筑,内设有乐池、化妆间、更衣室等,从地砖、壁炉、玻璃刻花到克林斯铁柱头等都呈现出欧洲十八世纪巴洛克建筑风格;故居中的窗户结合了中式窗棂和西式彩色玻璃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洋房前庭院中栽着两株广玉兰,现已有两百多年的树龄。旧宅中的每一件雕刻作品、每一块地砖、每一幅油画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队员们感叹连连,仿佛见证着古镇的繁荣与变迁,感受到当时社会与西方在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张静江故居位于南浔古镇东大街,名尊德堂,系其祖父张颂贤于清光绪二十四年所建。张静江,又名人杰。在他弟弟的叙述中“成年即患骨痛症及目疾,虽不良于行,仍精于骑术,每于故里南浔狭巷小街驰骋自如,见者无不惊叹,以为奇技”,张静江虽患有眼疾但仍能看见,虽有腿疾仍然能良好地出行。孙中山先生与他初遇时称他为奇人,后称他为革命圣人,曾题“丹心侠骨”相赠于他。与孙中山结缘后,全力支持革命。他舍弃巴黎商业和个人房产,将巨额财富投入革命。同时,动员家族成员及南浔富商加入革命行列,通过社会关系筹集资金。其慷慨解囊与毁家纾难之举,彰显了他对革命的忠诚与牺牲精神。行至尊德堂,二厅、三厅里陈列着张静江生平事迹的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其中颇多名人遗物。故居整座建筑为典型的江南豪门大宅风格,高大幽深,尤其是那韵味独特的封火山墙,可称江南一绝。
波光云影,千帆过尽,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湖州段在运河长卷中熠熠生辉,运迹天下。“江南文化探源地”山水清远,蕴藏着经世湖学、茶香故里、非遗湖笔等墨宝古迹,蚕桑文化、工匠精神、湖商精神等文化古韵绵亘至今,呈现出深邃的文化魅力与蓬勃的产业活力。在文化血脉的延续中,实践队将积极探索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希望为大运河的时代动脉赋能,更添运河锦绣,助推诗路文化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