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女子师范学校学生郭凤韶事迹

发表日期:2016-03-16 阅读次数: 文章来源:档案编研

 

“杀头何足惧,坐牢更无妨”

——纪念郭凤韶烈士诞辰100周年
时间:2011年07月15日 07:26:11  来源:临海新闻网  
 

    19岁,这是一个处于花季少女、天真烂漫的年龄,然而,80多年前,19岁的郭凤韶却为了国家民族的救亡大业,走上了南京雨花台的刑场,壮烈牺牲。
    郭凤韶是民主革命时期,台州牺牲最早的女共产党员。在其英勇就义的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石雕群像中,塑有她的原型,陵园烈士史料陈列馆也有她的遗物供人瞻仰。
    如今,在郭凤韶烈士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再一次走进诸天巷14号的纪念馆,缅怀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学习烈士为国为民的革命精神、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为新世纪的国家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民主家教,
造就“台州式硬气”
    1911年9月11日下午,天气有些炎热,临海城关诸天巷一座院落里,怀胎十月的李咏青躺在床上,感觉非常困乏,于是昏沉沉地熟睡过去,蒙蒙眬眬中,看到一只灰色的凤凰,环绕着月亮不停地飞舞。这是一只雏凤,身上的羽毛尚未长齐,挥动起稚嫩的翅膀露出白色的皮肤,它一圈又一圈不停不息地绕月而飞,皮肤上滴淌着汗水……
    李咏青醒来之后,开始腹痛,随后,一个女婴呱呱坠地。看着眼前手脚乱舞的女婴,想像着自己分娩前的梦境,那印象是这样的深刻,画面清晰栩栩,她倒觉得这个女婴长大后肯定不同一般,与丈夫商量之后,给婴儿取名为“凤韶”,意思是“凤绕月而飞”,“韶”是“绕”的谐音(注:临海乡音)。
    郭凤韶——一个响亮的名字,就这样因母亲在临产前的“梦境”而得。这样的梦境,似乎也印证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郭凤韶的母亲李咏青是清末书画家李藻之女,能诗善画;父亲郭松垞早年参加光复会,是辛亥革命志士。他们一方面为凤韶可以出生在封建帝制结束的历史新纪元而高兴,另一方面,又因没有为孩子赢得真正的民主、共和而愧疚。民国成立以后,发生的一幕幕恢复帝制、破坏共和的现象,让郭松垞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寄托在这个有男子气概的小凤韶身上。
    为此,他和妻子李咏青一道,从小就给凤韶讲述历代志士仁人的英勇事迹,讲述中国的历史、遭遇的侵略,也讲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同时,还给孩子灌输许多美丽动人、意义隽永的诗词。
    郭凤韶出生在这样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的就是反封建、反迷信、反压迫、反剥削的民主革命思想,因而在她的性格形成过程中,充满了“台州式硬气”的热血情怀。
    她聪慧懂事,勤勉好学,诗、书、画皆通,尤爱国画;她人小思想活跃,追求真理,善于接受新事物。13岁那年,在一次去亲戚家吃喜酒时,碰到来自黄岩的管启蕴,于是相互谈起各自的境况。当管启蕴告诉她,黄岩的女孩很少读书,自己初小毕业就在家学女红时,郭凤韶就向她说了许多女孩子要争取上学读书,求得自主平等权利的道理。当年夏天,她又带着管启蕴参加临海城关青年组织的“消夏社”等活动,使她开阔了眼界,学得许多新思想、新知识。
    在郭凤韶的带动和鼓励下,管启蕴不仅争取到再学习的权利,进了女子师范学校,而且毕业后到上海深造,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成为新时代的女性。
    “五四”运动以后,城关地区的妇女在民主革命潮流的影响下,发起成立“风俗改良会”,提出反对封建旧俗,反对迷信鬼神,反对包办婚姻,劝放缠足,争取女权的宣传。郭凤韶积极参加改良会的活动,虽然在改良会中年纪最小,却相当活跃,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反封建迷信、解放妇女的道理。
    有一次,郭凤韶和同伴在路上碰到几个农村小姑娘缠着小脚,走起路来一扭一拐,挺可怜的,就和同伴一起教她们唱《放足歌》,其中唱到:“女儿要缠足,却因何?忍泪问爹娘,泪更多!哥哥弟弟同是爹娘养,为何单将女儿缠了足,受折磨?”歌声凄婉动情,听得她们个个伤心落泪。她还劝这些姑娘们:“回去对你们爸妈说,不要再缠小脚了,看我们都是大脚,劳动、走路,多爽气啊!”
    她甚至还自编自演节目,教唱歌曲。“土豪劣绅豺狼心,疯狂搜刮老百姓,苛捐杂税牛毛多,逼得穷人难活命,工友农友快奋起,打到豪绅享太平。”这首由郭凤韶编写、教唱的民谣,很快就在百姓中传开了。

“我就是死,
也绝不退社”
    1925年下半年,郭凤韶考入临海女子师范学校,并和徐明清、包玉珍等一起加入进步青年组织“乙丑读书社”,如饥似渴地阅读《唯物史观》、《共产党宣言》、《向导》、《新青年》、《呐喊》等进步书刊,思想觉悟逐渐提高。同时,她还结识了不少进步青年,其中就包括蒋婉仙等。
    “乙丑读书社”团结青年,发展组织,教育群众,还办了“平民夜校”与“时事讲座”。在读书社里,郭凤韶的年纪最小,但做事积极,样样活动都冲在前头。她连夜翻印传单并设法投递,在街头跳上板凳演讲什么叫共产主义,争着给“平民夜校”的学员讲时事……令人刮目相看。当时负责读书社活动的临海地下党员陈韶奏,在1980年时回忆说:“当年,我们的读书社才成立,凤韶就不请自来。起先,我还不把她看上眼,认为她太小,办不了事,以后经过几次斗争,觉得她真有魄力。她当时的表现实在突出,说句坦白的,我这个共产党员还逊她一筹呢!”
    1926年,郭凤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发生后,临海国民党右派下令封闭“乙丑读书社”,并派出爪牙到处搜捕该社成员和共产党员,先后有30余名成员被捕。一些人被白色恐怖吓倒了,赶紧声明退社;也有人劝说郭凤韶退社,然而她回答说:“革命是我的第一生命,我就是死,也绝不退社!”她还鼓励大家:“要坚持到底,不要被吓倒,以后新中国是我们的,共产主义一定要胜利!”
    当郭凤韶听说国民党要秘密逮捕蒋婉仙时,便奋勇承担起掩护蒋婉仙出城的任务。事过时迁,当蒋婉仙忆起当年的事情,仍是感激非常。她说,当年,凤韶冒着风雨隐进后门,一把拉了自己就走。尽管天黑路滑,凤韶左转右拐,十分机灵,过了几条小巷,先把蒋婉仙藏到一间堆满破烂杂物的小屋,一个人出去探好路,然后掩护出城。就在当夜,一批暴徒冲到蒋家捉人,却扑了个空。
    1928年夏,白色恐怖日益严重,为防不测,郭凤韶在家人的建议下,来到表姐孙儒珍夫妇任教的舟山朱家尖岛大古塘小学,并在那里担任音乐、图画、体育等课程的老师,将革命的思想传播到这个远离陆地的岛屿,启发渔民的民主、科学、革命的意识。
    1929年暑假,南京晓庄师范学生、郭凤韶好友徐明清从南京回临海。两人已经一年多没见面了,于是相见甚欢,互聊衷肠。徐明清介绍了晓庄师范的情况,动员凤韶去那里继续求学。
    晓庄师范学校,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倡导“生活教育”,主张培养革命青年成为具有实干精神的人。郭凤韶来到这里,犹如来到了革命的大家庭,虽然生活清苦,但她总是说:“这儿太好了,我感到非常愉快,这儿的老师待人亲切,同学团结,我很喜欢。”
    郭凤韶到晓师没多久,恰逢田汉领导的“南国剧社”应邀到学校演出,并帮助学校成立“晓庄剧社”。“晓庄剧社”作为核心,团结了一大批进步学生,郭凤韶原本就多才多艺,爱唱爱跳,于是成为剧社的积极参加者。
    郭凤韶曾在剧社排演的话剧《卖花女》中担任主演,揭露旧社会对一个贫苦的卖花姑娘的凌辱和迫害。《卖花女》先是在学校里演出,后又到附近农村演出,还到兵营里演给国民党驻军看,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她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乡村扫盲、开会,给农民做宣传工作。在这些活动中,郭凤韶表现得很活跃,不仅得到校内地下党的重视,也引起了校内国民党“西山会议派”的注意,他们企图拉拢这位活动的积极分子,但郭凤韶不惧威胁利诱,坚定地向叶刚等共产党员靠拢。

晓庄师范,
革命者成长的摇篮
    1930年,郭凤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晓师校内地下党的小组长,不久又担任中共南京地委地下交通员,经常只身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和戒严区,往来于南京城和晓庄之间,传递情报和文件。
    也就是在这一年,南京下关和记工厂发生了外国资本家枪杀工人、镇压工人罢工的“四三惨案”。中共南京地委统一领导,动员学生暨各界工人,声援和记工厂工人的斗争,晓庄师范的学生也参与其中,大家走上街头,向群众做宣传。这时已担任“南京反帝自由大同盟”女工委员的郭凤韶,更是活跃在斗争的第一线,奔走于各大中学校之间。
    4月5日,南京各大中学校600余名师生举行反帝示威游行,声援工人的罢工,晓庄师范的学生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当游行队伍通过仪凤门(今挹江门)时,警察关闭城门,企图阻止群众与下关罢工工人汇合。郭凤韶等几个同学赶去同警察说理,警察殴逐学生,学生愤怒地冲上去搏斗,并乘势冲进城门。
    加入游行队伍的人越来越多,行至煤炭码头时,已达数万人。郭凤韶带领示威群众高呼口号:“帝国主义滚出去!”“坚决支持和记工人的合理要求!”游行队伍涌到和记工厂,资本家如临大敌,紧闭厂门。这时,游行的副总指挥、晓庄师范党支部书记石俊找到队伍中的郭凤韶,说:“按原定计划,冲进去!”郭凤韶点了点头,跑到游行队伍最前面,指挥大家勇敢地冲上去,砸开厂门,与罢工工人汇合。顿时,和记厂区成了沸腾的海洋,口号声响彻厂区上空。
    “四五”游行示威,是共产党在南京发动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斗争活动,很快惊动了国民党最高当局。蒋介石于4月7日发表谈话,说学生的示威游行“有越轨行动”,要陶行知先生开除一批所谓“闹事者”,遭到校方拒绝。4月8日,南京政府下令封闭晓庄师范,“勒令解散,并查拿首要反动分子”,通缉校长陶行知。之后,国民党当局派兵进驻学校,驱散在校师生。
    面对国民党的威胁,晓庄师生没有屈服,他们在陶行知先生的号召下,在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顽强地进行着护校运动,并分散到附近农村居住。6月22日,南京地下党发动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夫子庙示威运动,郭凤韶机智地穿插于人群之中刷标语、发传单,被国民党士兵盯上后,又机智地走入电影院,趁电灯熄灭之际,从楼上把传单撒到场内,顿时电影院里一片混乱。她利用这短暂的时间,换了衣服,又一次挤在人群中,顺利离去。
    后来,国民党在晓庄周围农村进行“清乡”,大肆捕人。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南京地下党组织指示大家分散活动。郭凤韶与徐明清一起转到无锡乡下新犊桥小学去教书,作暂时的隐蔽。
    由于走得太匆忙,两人的衣物和铺盖都还留在南京。到了9月,天气转凉,她们身上都还穿着单薄的夏衫,徐明清征得党组织的同意,决定去南京,一则探听南京的消息,二则取回放在农友家的衣物。本来两人已商量好,郭凤韶留在新犊桥小学等徐明清回来,可当第二天徐明清买好船票,准备动身的时候,郭凤韶却改变了主意,执意要自己代替徐明清去。

国民党官员感慨,
“郭凤韶为男子所不及”
    郭凤韶刚到南京,就碰上了余仲篪(晓师学生,叛徒)。余仲篪一开始并没有马上逮捕郭凤韶,而是想以她为诱饵,抓获其他人员。当时,余仲篪为了不在南京识破自己的特务身份,便佯装关心地告诉郭凤韶:“南京很危险,不走就要抓你,你我赶快去上海。”就这样,他们离开南京到了上海。但余仲篪早已和上海特务接上了关系,郭凤韶一到上海就被捕,后押回南京。
    郭凤韶入狱后,被打得遍体鳞伤,几度昏迷,但始终坚贞不屈。国民党问她,晓庄学校里还有谁是共产党员?她回答:“除了你们这些坏蛋,都是革命者。”敌人再问,她要么说“统统都是”,要么说“统统都不是”。
    郭凤韶家中得到她被捕的消息后,曾托人到南京营救,但她的身份已经暴露,又在国民党法庭上历数他们的反动罪行,于是,国民党当局坚决不放人。
    在狱中,尽管伤势严重,说话艰难,郭凤韶仍记挂外边同志的安全。在一次女监放风的时候,看准机会,告诉一位即将交保出狱的难友,“你出去后,告诉朱一霞他们,不要和余仲篪来往,他是叛徒。”
    她入狱时穿的衣服,此时已被鲜血浸染成红色,与全身伤口粘在一起,脱不下来,直至牺牲,她一直没有换过衣服。
    1930年9月26日,郭凤韶与其他11名党的好儿女,一起英勇就义于南京雨花台。据说行刑的时候,郭凤韶仍昂首挺胸,怒目以视,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事后,对于郭凤韶在狱中的表现,就连国民党士兵都私下议论说:“这个女共产党员真了不起!”国民党南京警察厅督察长也对私下来营救郭凤韶的同乡感叹地表示:“贵同乡郭凤韶真了不起,我和她的信仰虽不一样,但她的为人令人钦佩,为男子所不及!”
    郭凤韶父亲郭松垞惊闻爱女牺牲后,当场口吐鲜血,悲愤忧郁成疾,2年后病故杭州;母亲李咏青悲痛地写下《哭凤韶女》:“恶耗飞来痛断肠,掩门不敢动悲伤;凄凉鬼魅欺凌甚,革命牺牲姓氏香。”
    一天夜晚,两位陌生男子来到郭凤韶家,向母亲李咏青脱帽致礼,并安慰道:“凤韶为革命牺牲,是光荣可敬的。革命定会成功,凤韶会流芳百世!”
    其时,李咏青的恩师屈云姗女士,虽年已老迈,闻讯后赠诗多首,其中有诗云:“世事如棋费所思,英雄何必辨雄雌。掌珠已失休悲戚,千古留名亦未知。”
    1978年,诸天巷郭凤韶烈士的故居被设为纪念馆。1980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农业部原党组书记王观澜与夫人徐明清为纪念馆题词:“杀头何足惧,坐牢更无妨”。1988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郭凤韶烈士塑像题词。2005年,临海市委、市政府重修郭凤韶烈士纪念馆,将其列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1月27日和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人民日报》、新华社先后报道和刊登了郭凤韶烈士的生平事迹。2010年,郭凤韶烈士纪念馆被列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台州地区唯一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烈士个人纪念馆。

 

人物简介:
    郭凤韶(1911—1930年),又名晤生、问樵,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胸怀救国为民之志。1925年,参加“乙丑读书社”,阅读进步书籍;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考入陶行知主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1930年初,转为中共党员,任党的秘密交通员和党小组长。
    1930年3月,南京成立“反帝自由大同盟”,郭凤韶任女工委员,深入工厂、农村宣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阴谋;4月3日,南京下关和记工厂发生英国资本家枪杀中国工人的惨案,她站在斗争的第一线,负责联络各大中学校,组织学生示威游行;9月,因被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捕,押解回南京;入狱后,被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始终不屈;9月26日,在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19岁。
    郭凤韶有5个兄弟姐妹,现在世的有95岁的妹妹郭凤林、84岁的妹妹郭凤书,都居住杭州。

  

  王观澜、徐明清的题词。       胡慧红摄

 


诸天巷14号的郭凤韶烈士故居。       

16877太阳集团党办校办所有 © 20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