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丨小人物 大战“疫”——国际学院辅导员在行动

发表日期:2020-03-31 阅读次数: 文章来源: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新年以来,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中华大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我校国际学院的辅导员们,也是这场战役的急行军。


泡面就是年夜饭

“好,我知道了,我马上赶回学校。”我校国际学院临海校区辅导员甘依依在接到马上到校值班的通知后,即刻返回了学校。这一天,是1月24日,正值除夕,当时,她正在跟妈妈一起张罗年夜饭。

赶到学校后,甘依依为130多名国际学生一一测量体温、分发口罩,安抚他们的恐慌情绪,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度过了一个特殊的除夕夜,而泡面就是年夜饭。

“不能和家人一起共度除夕,心里有点遗憾。”甘依依说道,但国际生们语言不太熟练,情绪也不稳定,我必须陪在他们身边,只要同学们健康平安,一切都值得。

与她一样除夕夜在学校吃泡面的,还有椒江校区国际生辅导员龚清枫。

除夕至今,他们一直全天候坚守岗位。

多国语言一起上

疫情防控期间,留在学校的共有227名国际生(其中临海校区131人,椒江校区96人),分别来自俄罗斯、韩国、也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老挝等九个国家,语言多达十种,而且很多学生都不会英语,汉语学习才刚起步。

如何有效对国际生进行疫情防控和自身防护的宣讲、讲解,让他们看得懂,记得住,成为摆在国际学院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跟几个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代表的讨论,辅导员们决定多国语言一起上,将防控常识翻译成我校国际生对应的国家语言再发送给学生。

形成共识后马上开展行动。辅导员们冲在最前头,先精挑细选一些容易理解和记忆的防控知识点,由龚清枫全部翻译成英语,发送给看得懂英语的国际生。同时也将翻译内容发送给校内的俄语、韩语等教师,请求支援,帮忙翻译。剩下的那些乌兹别克语,他们就只能硬着头皮,和一些学生代表合作,通过网络在线翻译,再与英语、汉语对比矫正,翻译成大家需要的语言。

“我太难了!”甘依依望着根本没接触过的乌兹别克语说到,“幸好有网络和学生们的帮忙。”

就这样,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一条条疫情防控小常识像及时雨一般,通过微信发送至了每个国际生的手机上,浇灭了散布在国际生公寓的病毒谣言,国际生面对疫情的慌张情绪也逐渐平静了下来。

物资采购忙不停

出于全封闭式管理的要求,学生一律不得随意进出校门。但“人是铁,饭是钢”,必须解决好国际生的吃饭问题,才能稳定住他们的心。

为此,他们借鉴社区管理模式,每星期一次,统计国际生所需食材,经学校统一采购后,根据清单整理成袋,再一一分发给国际生,保证学生的日常饮食不受影响。

有时,龚清枫在征求部门领导同意后,会带领国际生代表前往超市,采购物资。“带上口罩、手套和帽子,全副武装地去超市购物。”龚清枫打趣的说,一路上还要叮嘱学生不要随意触碰东西,回去后一定要好好洗手,都觉得自己像唐僧了。

他们还会加入到国际生的做饭行列中,做几道地道的中国菜;跟学生分享水果、零食,受到国际生的一致欢迎。

“龚老师做的蛋炒饭非常美味!我爱吃!”乌兹别克斯坦绪龙吃了以后赞不绝口说。

突发情况闹乌龙

1月25日下午,一位国际学生拿着手机,匆匆来找辅导员甘依依,请她解释刚收到的一条短信。“我是临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你在23日乘坐的滴滴车22日有乘坐冠状病毒肺炎的疑似患者。”

甘依依心头一紧,在安慰学生做好开导的同时,她马上把情况汇报给部门领导。根据防控要求,学校立刻对该生进行了隔离。隔离期间,要早晚两次量体温、单独做饭送饭、微信聊天开解……一系列的工作都落到了甘依依的身上。

隔离期满后,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评估,该生没有受病毒感染。甘依依长吁一口气。几天之后,甘依依收到一条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微信,“你好Jenny,我到家了!非常感谢!”

1月26日晚上7:00,像往常一样,到了体温检测的时间。但这次,一位学生却主动找到龚清枫,要求先测量他的体温。看着体温计上高达40℃的数字,加上学生对自己头痛、乏力的症状描述,龚清枫也有点紧张了。

在学校的指挥指导下,他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并第一时间疏散围观学生。一边要与医生沟通,一边要向学校汇报情况,一边要安抚人心做好隔离,那个晚上对于龚清枫来说是一个手忙脚乱的特殊夜晚。

龚清枫在静静等待学生血液检测结果。当电话那头传来“是阴性”的回答之后,龚清枫差点高兴得跳了起来。他马上通过微信告诉每位留校的国际生,顿时弥漫在国际生公寓的病毒散播谣言烟消云散了,原来闹闹哄哄、人心惶惶的大楼安静了下来。




16877太阳集团党办校办所有 © 20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