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三明学院:生态智慧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筑与创新

作者:李奇勇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06-24

 

如何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工科人才?这是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时代命题。位于福建省的三明学院根据教育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实施多维实践教学改革,构筑一体引领(产教融合共同体)、两翼发力(实践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方法)、三轮驱动(工程化教学平台、产业化教学团队、多维化教学评价)的生态智慧型实践教学模式。资源与化工群跻身省级示范性专业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全省高校中首个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被推举为全省资源化工类专业本科教学联盟理事长单位。

 

一体引领 重筑实践教学发展基石


依托校地联席办学机制,创建全省首家与政府部门共建的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成立氟化工产业协会。产业研究院、产业协会、教学联盟等工学一体,构筑“共商共建共享”的产教融合共同体。

共商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教融合顶层设计。由行业专家、企业高管和学科带头人组成专业群建设委员会作为决策层,氟硅协会、产业学院和专业群工作组为执行层,校企构成的教学监控机构为监管层,形成专业群协同育人机制。

共建实践教学桥梁,完善工学契合育人路径。按照“产业集群需求→企业岗位要求→学生个性追求”新业态育人思路,专业群建设委员会重定培养定位与岗位标准,教学指导委员会重修培养方案。校企、校校、政校多方合力,构建专业群“培养定位分层、职业要求分类、教学过程分段”的人才培养路径。

共享实践教学成果,完善校企协同共赢生态。深入调研产业链的技术、人才、项目等供需态势,引产业群之水精准灌溉专业链,增设材料化学、化工专业新材料方向,探索可拓展、面向岗位群的课程建设新模式。

 

两翼发力 重构实践教学建设方案


构建绿色教育生态树,实践教学模块精准设计。一是教学模块立足产业生态。针对氟新材料行业背景下的化工职业认证需求、技能标准,围绕原料安全性、工艺节能性和产物清洁性,以省级一流课程为核心,打造高水平的线上线下课程组。共转化和新增区域产业特色的实训项目30多项。二是生态教育贯穿教学模块。将生态环保理念从理论课堂延伸至“技能型”“项目型”“竞赛型”职训课堂,将环境指标、技术指标与经济指标等行业标准融入实践内容,与企业共建环境评价等20门环保特质的实训课组群。

构建智慧教育生态圈,实践教学方法集成创新。一是创新资源共享的教学课堂。通过智慧课堂解决方案,实施远程常态直播操作与跨越时空互动,形成教学与生产对接、线上与线下混合的教师联动、师生互动、实景转动等三维动态时空,实现教学行为和管理数据的融通与共享。二是创新互联互通的教学方式。采取“互联网+产业群岗位”方式细分教学任务,制作可视化的速课、慕课,实施优势互补的混合式教学;高校教师指导基础课程实训,企业导师指导课程设计实训,实施教学相长的互动式教学;建立遥感教学实验数据库,推进3S综合实习、遥感技术应用、GIS大赛相融合,实施任务驱动的项目式教学。

 

三轮驱动 重塑实践教学协同格局


1.推动工程化教学平台

一是建设环境友好的实践教学基地。将“中试车间”搬到“教学课堂”,将高端“工艺流程”“设备控制”与“生产装置”演变为综合“实践教学装置”。从“语音单传”到“手手互动”切换,实现“单一操作”为“团队协作”。将产业化成果转为优秀实践案例,集成到分层次、多类型实训教学资源。二是建设虚实结合的虚拟仿真中心。以“策划、设计、建设、运行”化工生产的全生命周期为主线,模拟实际生产预设危险点、工艺参数变量控制,联合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3D仿真实训模块,变企业实践“装置操作”为“情境再现”仿真,为区域化工实验与工艺实践系好“安全带”。

2.推动产业化教学团队

建立基于“产业链接、开放教学、任务驱动”应用型的教学生态,推进团队平台化、教师创客化、学生个性化。一是分层管理。专业发展决策上,兼职聘请业内达人,制定教师服务企业实施方案;专业建设方向上,柔性引进企业高人,实施双负责人制度;专业实践教学上,跨界整合行业能人,以项目驱动创新班为纽带,指导学生专业实践、企业实习和技能大赛。二是双向交流。高校专业教师走出去,建立新教师的教育见习和企业挂岗制度。企业技术导师引进来,构建双创背景下的实战型学科竞赛教学团队。三是多元发展。提供学位培养、学术论坛、访学研修、挂职锻炼等交叉学科培训,搭建教师多样化选择、多路径发展的“立交桥”。

3.推动多维化教学评价

一是评价体系生态化。围绕教学生态系统“学生”“教师”双主体,建立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矩阵。将实践教学评价的微观生态聚焦到教学课程、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创新考核方式。二是评价方法信息化。通过成果导向教学系统,收集教师教学计划、实践教案以及学生实验报告等静态数据,跟踪教师教学设计、学生实践操作与工程设计等动态信息,建立可溯源的学生学习档案与教师教学档案。三是评价主体社会化。引入校企导师、校友、用人单位等第三方,对学生专业发展实施形成评价与反馈。适时调整专业群实践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构建“目标可循、过程可控、结果可馈”的改进体系,提升实践教学的微笑曲线效能。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