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决策部署,抓好实训基地建设这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根据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组合投融资支持的实施方案》精神,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于2019年3月面向社会征集了首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并从中遴选确定了27个优秀案例,在第六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进行了集中展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在第一批案例成功推出的基础之上,自9月起,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启动了第二批案例征集工作。案例遴选进一步聚焦产教融合有突破性进展、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多效多能的集成化综合性实训基地。
今日起,“教育之弦”将陆续刊发优秀案例,推进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案例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智能制造工厂面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建设,顺应“新工科”发展趋势,体现二工大“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和开展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增强技术辐射能力、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重要平台。
智能制造工厂以智能自行车产品为生产对象,通过多学科、跨专业融合,打造一个基于智能制造和工业4.0 概念的工程实践教学和科研技术开发综合型平台。将学生培养、教师科研、社会服务深度融入从而构建一个产教融合的新平台。
基地基本情况
智能制造工厂是学校“十三五”期间内涵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投入经费近3000万元,占地2500m²。主要建有:自行车智能装配生产线、智能仓储物流与配送系统、数字化建模与设计系统/生产制造与质量管理执行系统/智能制造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核心技术研发中心、CPS可视化中心、自行车文化体验与新技术展示中等实验实训室。
基本功能
1.人才培养:服务于学校以“智能制造工程”为代表的的20多个本科专业,推动其课程教学改革,坚持职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别聚焦于“智能制造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各类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2.社会服务:紧密跟踪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前沿,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合作,探索“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企业技术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服务面向
以学校机械类、电气类、信息类等专业为主体,每年服务学生群体不小于3000学时。在满足学校教学的基础上,面向区域行业的骨干技术人员等开展培训服务,计划不小于2000学时。
组成架构
智能制造工厂总体架构由管理层、硬件层、软件层、功能层、目标层、数据交换和任务监控、云平台等组成。
建设举措
智能制造工厂总建设资金近3000万元,其中基础性设施建设经费约为400万元、日常运行投入近1100万元、设备投入1400余万元。分3期完成智能装配总装生产线硬件,自行车车轮自动化装配的部装线建设和自动化上料工序配置,工厂的资源管理系统、制造执行等项目建设。
设立双岗式管理机构
成立校企融合的智能制造工厂管理委员会、总师专家小组和工作团队。管理委员会由1位校领导任主任,全面协调工厂建设与运行;总师专家小组由1位校外专家任组长,全面负责技术总体工作;工作团队负责日常建设和运行。
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
智能制造工厂已与中国自行车协会、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上海大众汽车发动机厂、中路股份有限公司、美国Predator软件技术公司、达索软件有限公司和上海先惠自动化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开展了多领域的合作。在中国自行车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中国自行车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和中国自行车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聚焦教学模式改革
智能制造工厂积极推进基于智能制造技术的工程教育改革。成功申报了“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国内首批4个获批高校之一),开展多项智能制造技术的培训与证书的考核,促进智能制造技术的推广运用。
助力双创教育与竞赛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及学科技能竞赛,鼓励优秀教师担任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导师,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对学生的进行创新创业指导,为学生深入企业学习提供机会。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及工厂建设规划,吸收副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共12人,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积极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近年来共培养双师型教师10余人。
基地运行
组织架构
智能制造工厂由生产制造部、技术开发部、产品与技术服务部、专家委员会和总经理办公室等部门构成。各部门由若干专业团队组成。
运行模式及岗位设置
智能制造工厂实行以工学部党政集体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专家委员会在战略发展与规划方面予以指导。每个专业都会派遣1-2名“双岗位”人员进入工厂工作,并可替代学校规定的专业教师下企业和新进教师专业培训等任务要求。
绩效考核与激励措施
智能制造工厂“双岗位”聘任教师必须承担1门及以上与本专业相关并结合“智能制造工厂”项目的课程开发和任教工作,此外还须参与工厂的基本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课程开发和技术开发项目的工作将以开放基金的形式设置科研子项目并可冲抵科研考核指标。
人才培养
工厂建设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着力进行人才培养工作:
1. 促进多学科、多专业融合,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紧扣国家发展需求,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改造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
2. 带动相关课程建设。聚焦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改革,建设一批具备理实一体理念、符合产业需求的课程,并进行相关课程教材开发、建设全英文课程、开设毕业设计题库等工作。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新工科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工程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教学体系、考核体系和管理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4. 努力打造科研与教学融合的典范,为学生创新、教师科研提供助力。
社会服务
1.基于自身团队及合作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综合资源,进行校园/园区/社区等公共场所的智能共享单车的产品推广和技术转移等经济活动。
2.通过校企合作等模式,开展与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合理利用平台和设备以及场地,开展各类服务于社会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3.承接各类智能制造技术相关的研究和开发等课题,以课题组模式开展各类智能制造工程的纵、横向的课题研究与技术转移活动。
4.与相关共享单车企业合作,承接企业智能制造系统技术的推广应用。
5.试行工厂开放模式,开展对外企事业单位和兄弟院校的智能制造技术等内容的培训业务。
建设成效
主要成绩
秉承“边投入边产出”的原则,工厂运行至今共接受21个专业、2000多人次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开设了全英文课程、本科毕业设计题库。编制完成项目训练课程教学大纲(CDIO模式)。设置自行车核心部件创新设计研究室和AGV智能机电系统与控制研究室,分别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课外创新实践。工厂聘请资深教师作为指导老师, 2018-2019学年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0余项。
开展SolidWorks、CSWP、MES、UG、CATIA、西门子PLC、ABB工业机器人培训与认证等。与中国自行车协会签署“中国自行车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和中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永久牌自行车智能制造联合生产基地”。目前已与15家企业联合开展了25项横向课题研究,获得省市级纵向课题12项。学校与中国自行车协会共同承办了金辕奖—中国“七立方杯”国际个人交通工具创新设计大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教育模式改革。
创新经验
通过以智能制造技术、工业4.0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实景展现,有效地整合资源,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各环节。工厂与行业企业在产、教、研多方面进行了密切合作,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
发展规划
人才培养
成立长三角智能制造工厂创新联盟,探索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团队建设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优化团队专业结构,组建各有特色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
校企合作
推动校企深度项目合作并成果转换,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推动 “双创”教育模式实质落地;
社会服务
打造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面向校内外开展职业培训,推动开放共享。
(《教育之弦》2019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