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台院要闻 - 正文

16877太阳集团师生热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作者:宣传部    新闻来源:宣传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7-22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16877太阳集团师生通过新媒体、电视、广播等多种方式热切关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程,密切了解全会动态,纷纷表示,全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和坚强决心,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齐心协力抓好贯彻落实,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学校各项工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6877太阳集团党委书记朱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而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16877太阳集团将把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刻领会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作出的谋划部署,坚持立德树人、学科引领、人才强校、校城共生,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科建设强基筑峰、人才队伍提质培优、开放合作扩面提质等领域持续改革攻坚,聚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全力打造和合台院、活力台院、美丽台院、幸福台院,切实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转化为学校加快建成台州大学的生动实践。

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陈灵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系统部署。作为一名二级党组织书记和大学老师,在学习了全会精神后,深受鼓舞,也感到任重道远。其中对人文学科提出了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一系列更高要求。人文学院必须进一步秉承创新精神,着力增强文化自信,担负好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使命,激发自身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传承与创新成为学院鲜明的精神标识。

商学院党委书记马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极大提振了高校教师的信心。我们将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切实扛起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凝心聚力、奋发进取,积极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扎根三台大地,努力打造“和合台院、活力台院、美丽台院、幸福台院”,大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垦荒之志、扎实本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外国语学院今后的工作具有莫大的指导意义。全会为外语专业今后的发展带来了福音、指明了方向。作为学校办学历史较久、积淀深厚的学院,我们深信,外国语学院十六字的办学方针“教学立院、学术兴院、人才强院、和谐荣院”也必将随着此次会议的东风,进一步彰显其作用和影响,学院的各项工作包括翻译专业硕士点建设也必将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董立达:全会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意义。党中央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展现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必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将响应时代召唤,胸怀“国之大者”,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全会精神为引领,凝心聚力,立德树人,引领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发扬敢闯敢拼精神,以新担当新作为,争当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接续奋斗者,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续动力。

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付永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于全面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作出决策部署,强调要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这让我们备受鼓舞。生命学院将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大科研投入,强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以一流学科、一流科研平台、一流师资队伍和高水平科研项目为支撑,发挥生命学院和高等研究院的科研优势,构建实践创新体系,实施“平台+模块+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医药化工学院23级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张一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令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新征程上,作为一名工科研究生,我将始终坚定科技报国的信念与理想,积极学习专业知识,以实现前沿技术领域的创新性突破为目标,锐意进取,不懈奋斗。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更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切实加强理论学习,用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时刻准备着,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新篇章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艺术与设计学院辅导员王宇琪: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后,我深刻感受到党中央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谋远虑和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待。作为一名辅导员,我深知自己肩负着时代赋予的责任,我将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创新思维、改进方式,真正走到学生中去,了解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喜好,运用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育人工作,紧跟时代步伐做好教育工作。

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方银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了“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问题。全会在部署“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思考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育人模式和课堂教学改革,以培养卓越的早期教育工作者,从而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创新人才打下坚实而茁壮的根基。

智能制造学院党委书记李友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二级学院党委,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垦荒之志、扎实本领”的高素质智能制造人才;要凝心聚力,担当作为,全力抓好党的建设,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在推进学校“升大、申博、创一流”、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中贡献智能制造学院的智慧和力量。

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市政教工党支部书记林新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让作为建筑学教师的我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在扎实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建筑学紧扣乡村建设,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将带领支部同志们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跟时代步伐,心系民生所需,以饱满热情与坚定信心,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副主任杨晶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在健康中国战略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作为一名临床医学教师,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出具备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医学人才,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天华:反复读三中全会公报,心中喜悦和激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系统规划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为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马院院长,我将和全体思政课教师一起深入学习好和贯彻落实好三中全会精神,课上课下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以生动鲜活的表达方式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当好党的创新理论宣传者,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汤肃军: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深感荣幸,能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我将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与党组织活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将更加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全面提升自我素质,培养和弘扬创新精神,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知,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我坚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

药学院教授杨仲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征程过程中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为一名高校基层科研工作者,要紧紧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坚持将科研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应有力量。

机关党委党员、学工部副部长王林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教育改革、科技发展、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持续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立足学生成长成才,勇于担当作为,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垦荒之志、扎实本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金柔雅/图:无/审核:冯荣/责任编辑: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