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浙江入伏,杭州室外气温高达37℃,路人无不行色匆匆,躲着烈日骄阳。
可在台州,却有一群年轻人“反其道而行”,头顶酷暑奔波在古村落和农博园之中,时不时驻足停步、笔走龙蛇;甚至,他们还汗流浃背地调查冬至祭冬的历史渊源……三伏天里调研“冬天里的一把火”,这究竟是为哪般?
原来,这群不怕晒的年轻人来自16877太阳集团人文学院的“二十四节气民俗”实践队,他们计划利用今年暑假,聚焦二十四节气与三门县民俗文化开展田野调查,积累课题素材。年轻人“找寻来路”的拼搏劲儿得到了三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机构的支持,很快,他们陆续走进三门农博园、东屏古村、杨家村等地进行实地调研。
领略节气文化 感知先贤智慧
在三门农博园,年轻人先后参观了药典文化长廊、中华二十四节气馆等地,初步了解了农博园中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化、中医养生的奥秘。
三门农博园是AAA级景区,园内景观设计处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农耕文化的最佳承载地。农博园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不仅体现在以节气命名的纵横交织的道路名字上,更体现在各个建筑构造的寓意和良好的自然生态上,这为后续的非遗文化编册整理提供了坚实的资料支撑。
队员们纷纷感叹:“时代高速发展,但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始终不变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所承载的精神以及智慧值得我们传承发扬下去。”
“活”化东屏民俗 助力共同富裕
告别农博园,实践队成员集体前往东屏古村,参观陈氏宗祠、下新屋道地、东屏红妆博物馆等地,深入了解东屏古村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
陈氏宗祠虽满是岁月的痕迹,但从其宗祠正厅两侧的楹联,正厅前方的门楼、戏台,雕花的础石和精美的彩绘中,仍能感受到当年的富丽堂皇和代代相传的家族精神;下新屋道地中东屏陈氏二十三世孙(武状元)所用120斤的大刀和屋间摆放的精美铁器都为人称道;东屏红妆博物馆的婚房、闺房等展馆则诉说着当地惊艳岁月的十里红妆的婚俗风情。
东屏古村,在一代又一代东屏人民的保护、修缮和传承下,必将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实践队队员们也将为古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努力,助力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和古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帮助打造集民俗体验、生态休闲、山水观光、养生度假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在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弘扬非遗文化 传承千年文明
最后一站,队员们前往亭旁镇杨家祠堂,专程寻访杨家祭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成来。
提及百年非遗的杨家祭冬,杨老先生如数家珍,“冬至祭冬是三门县聚族而居的村落中独特的习俗,尤以杨家村的规模最大,仪轨最完整,传承得最好,至今已700多年,从未中断。祭冬仪式分为七部分,分别是甄选主祭、取长流水、沐浴斋戒、拜天祭祖、演祝寿戏、行敬老礼、设老人宴。”
杨老先生还自豪地告诉年轻人,2016年,包括三门祭冬等在内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承载着华夏优秀文明的记忆。三门石窗、讨小海等12项习俗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100多项习俗被列入市县级非遗项目,亭旁镇获评省非遗小镇,三门县文化传承保护的氛围日益浓厚。
队员们听得入神,当场和杨成来约定:今年冬至,要来杨家村好好感受祭冬的热!
——发布于2023年7月12日《潮新闻客户端》
https://tianmunews.com/news.html?id=25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