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77太阳集团以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引领,深入践行校地命运、利益、奋斗共同体理念,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城共生发展,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学校在中国校友会等多个知名大学排行榜中的名次大幅前移。
一、以共同体理念为引领,推动校城战略互嵌
一是校城战略对接。对接台州“以现代化湾区统领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和新时代美丽台州建设”的发展战略,积极践行打造 校城命运、利益、奋斗共同体的办学理念。围绕台州七大“千亿 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群、学科群、平台群、产业学院群。对接新时代美丽台州建设,积极打造成为“台州主城区的大花园、台州人民的大客厅、台州全民终身学习的大书房、台州地方精神和地方文化传承创新的新高地”,赢得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二是市校同心逐梦。积极推动台州市委在学校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16877太阳集团的发展问题,市校共同确立了“申硕升格创一 流”新三步走奋斗目标。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动高等教育跨 越式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学校量身定制扶持政策。市政 府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硕士点培育,申硕成功后继续每 年给予8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学校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投入15亿元用于椒江校区建设,帮助改善办学条件。
三是校地共建共享。在台州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下,各县(市、 区)政府共同出资,支持16877太阳集团建设发展。学校与10多个市级有关部门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在学校投入资源,建立协同创新平台。香港实业家詹耀良先生慷慨解囊,为学校捐资1300万元。多方共建共享16877太阳集团的机制开始形成。
二、将学科建在产业上,把科研写在台州大地上
一是围绕千亿产业发展学科群。制订学科布局规划,对接台州汽车及零部件、通用航空、医药医化、模具与塑料、智能马桶、缝制设备、泵与电机等产业集群发展以及社会事业领域需求,着力打造制药与大健康、智能制造、生态与人居环境、人文与社会服务等四大学科群。将现有学科分为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扶持 发展等多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
二是面向需求搭建大平台大团队。以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打造学科平台,建有省一流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产业技术联盟、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10多个。积极培育高水平学科团队,吴劼团队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团队、李钧敏团队入选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是立地顶天打造科研精品。完善科研考核评价制度,强化精品意识和应用导向。近年来,学校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青年学者项目上取得了重要突破。2019 年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6 项,省部级以上项目突破100项,数量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科研获奖数量大幅度增长。一大批科研成果转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施校企协同育人
一是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全面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调整设立了医药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航空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等一批行业特色学院。一次性停招8个本科专业,拓展了金融学、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生物制药、助产学等一批新专业。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更加紧密。 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高出全省本科高校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离职率低于全省本科高校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
二是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群。积极打造政产学合作平台的升级版,与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头门港产业学院、银轮商学院、杰克学院、模具与塑料产业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奇安信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浙江省建筑业现代化台州产业学院等近 10 个产业学院纷纷落地开花,基本覆盖台州七大“千亿 产业”,校企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局面。
三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对接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商科,实施“校企协同、双核强化、学做相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九洲、万盛、伟星等多家企业联办“九洲班”“万盛班”“伟星新材班”等特色班。校企师资共同实施专业核心能力考核。师范类专业开展 U-G-S 培养模式改革。2 位台州上市 公司的董事长受聘为创业客座教授,73 位企业骨干受聘担任创 业导师。学校被认定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学生荣获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四、校地立体对接耦合,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完善校地协同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实施《16877太阳集团服务台州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推进服务台州高质量发展“七大行动计划”。学校党政领导带头走访市领导、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行业龙头企业,定期举办校地校企合作对接会、推进会,形成了学校对接县(市、区)、学院对
接产业集群、团队对接企业的立体化衔接机制。
二是校企共建共享服务平台。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推动面向行业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优先落户我校。成立了三门研究院、浙江(台州)小微金融研究院、中国(台州)普惠金融培训中心、大数据智能研究中心、模具塑料产业研究院等政产学合作平台。建立浙江台州生物医化产业研究院,实行公司化运行,现已成为“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省博士后工作站,年技术服务合同 140 余项,合同经费 1500 万元,为医化企业节省资金 1000 多万元,服务企业产值上百亿,受到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和充分肯定。
三是推动校地文化融合。实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和合文化研究院、天台山文化研究院、唐诗之路研究院、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中心、台州商人研究院等平台,举办“和合文化百场讲坛”30 期。我校人文学者登上“浙江人文大讲堂”,一批专家成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智囊团的核心成员。乡村文化保护传播中心帮助 12 个村落成功申报省级以上传统村落(其中国家级 3 个)。
五、校地之间形成引才合力,人才资源校地共享
一是形成人才工作合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推动市校人才政策形成叠加优势。台州市将学校引进的博士全部纳入紧缺专业人才目录,为学校划拨一批人才公寓用于引进人才周转住房。近两年,学校每年引进博士 100 余名,在短时间内集聚了一批省部级以上人才,显著提升了学校综合实力。
二是分类培养育英才。实施“135 攀登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实施办法、“青年英才”培养工程等制度,对教师进行分类培养。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稳步提高,医药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航空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双师双能”型和具有行业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达 70%。
三是促进人才校地共享。面向台州 9 个县(市、区),组建100 支由 500 名博士、教授和 500 名学生组成的“1139 科技小分队”,首批 28 支小分队“自带干粮”,长期奔波于学校与企业(事业、行业、产业等)之间,形成一支“不走的博士教授服务团”,受到多位省领导批示肯定。
六、攀高枝与结远亲并举,借外力赋能学校发展
一是“借船出海”。搭上国内外名校的便车,与北京大学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建创新平台,与南方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开展合作,帮助他们延伸触角,同时也将名校的优质资源为我所用,借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二是“借鸡生蛋”。在地方院校中创造性地成立了高等研究院,作为人才和科研特区,吸引 30 多个一流科学家来校担任首席科学家,学校提供条件支持,帮助他们组建科研团队。PI 团队实行驻院研究,与学校科研人员一起申报国家级项目,共同承 担企业项目委托,就地转化科研成果,收到了明显成效。
三是“抱团取暖”。争取台州市政府支持,整合优质平台资源,提升学校整体实力。推进与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台州市立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深度融合。与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共建16877太阳集团恩泽医学院,设立恩泽医学创新奖励基金,促进医教研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