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西慧玲:女性文学研究名扬海外

作者:陈剑    新闻来源:台州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09-14

    院校名师

    西慧玲,16877太阳集团文艺学教授。主要从事写作、女性文学教学和研究,其中《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被介绍到台湾、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现为浙江省写作学会理事、台州市作协创评委主任。

    她来自东北,从1999年8月来到江南,在16877太阳集团执教至今。

    在台州多次重量级作家作品研讨会上,总少不了西慧玲出场。换句话说,台州的重要文学批评活动,西慧玲是不可缺席的。

    更大的原因在于其硕果累累的文学评论成就,以及一个远大的方向:女性文学研究。

    向尹相如先生取经,让她学会舍弃

    “去年11月,在完成了省重点规划教材的出版任务后,我带着写作教学团队的5位老师,去拜访了国家级写作精品课程的主持人尹相如先生。”西慧玲打开话匣子。

    尹先生70多岁了,精神矍铄,谈起对写作教学的探索,滔滔不绝,4个小时的会谈,他没喝水,没休息,如数家珍般把这些年取得的实验、成就一一道来。

    “说实在的,原本我还寄望于这次求教,能使我们产生争取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冲动,但是见到他之后,我明白了,我们根本不可能,因为取得非凡成就的人势必有股子痴劲儿,只有放弃许多常人的乐趣,能把一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一件事上,才有可能达到如此的高度。”西慧玲把自己和同仁们跟尹先生比,就像仰望一座高山,她谦逊地自喻为“我们”只是凡夫俗子般的热爱而已,离痴迷还有遥远的距离。所以理性告诉她,这个设想必须要放弃。尽管此结论让人痛苦,但是,为理想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曾经的理想最终成为笑谈。

    可见,西慧玲是个非常有定力的人。

    好友得了肺结核住院,“冒险”去探望

    西慧玲,1965年出生于黑龙江。

    “我家在农场,作为国家的粮食基地,在全国人民挨饿的时候,我们的机械化耕作代表的是国家现代化的水平。没吃过苦。父亲是银行干部,母亲在机关幼儿园,我和姐姐从小得来的奖状就贴了满墙,我们都喜欢作文,都是语文老师喜爱的学生。”西慧玲回忆道。

    有一年,省管理局举办作文竞赛,校里派出参赛代表的初中生是西慧玲,高中生是她姐姐。这着实让爹娘骄傲了好久。

    离高考还有两个月时,西慧玲的一个好友得了严重肺结核住院了,当时这还是传染性强且难医治的病,几个很要好的小姐妹,都被家长再三叮嘱不许去探望她。

    “那时候十六七岁吧,刚到叛逆期,不知道我们怎么想的,几个人商量一下,自习课集体从教室跳窗跑到医院去看她。当时她被隔离治疗正为参加不了高考而难过,见到我们好激动,又哭又笑的。尽管后来我们挨了老师和家长的训斥,但是,一种深深的情谊存留了下来,至今,我们几个仍然是好朋友,尽管天各一方,但是少女时代的清纯真的好像天堂里飘下的雨,浸润了我们单纯的心灵,让这一生的美好怀想里永远有一方温润的记忆。”西慧玲说,这份姐妹情谊一直温暖着她人生的旅程。

    后来,西慧玲选择研究女性文学作为研究方向,跟此也有了联系。

    从罢课的老师抽屉里“偷”试卷

    1982年7月,西慧玲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上大学没有偶然因素,我成绩一直在文科班是尖子,但是我们那届学生运气不大好,教我们的老师在考前因为工资待遇上的事情,罢课了。”西慧玲说,有一周时间,没有老师上课,那时学生很老实,都不闹,每天依旧去学校,静悄悄地学习,下课铃响了就出去走走,居然没人迟到。

    “那是我这一生中很少见到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没人抱怨老师,也没人愤怒。我至今在想,这是不是我们60年代出生的人的一种态度?我们没有50年代人的躁动,也没有70年代人的娇气,什么都可以忍受,却从不放弃希望。”

    这件事引发西慧玲做了一件“出格”的事,她去语文老师办公室,拉开了抽屉,把语文模拟试卷拿出来给同学们做了,她至今记得同学们看她捧着试卷出现时欢呼的样子。那是最后一次模拟考,卷子是从外地运来的。当时西慧玲是班里学习委员。

    那一次“追星”,坚定了女性文学研究

    “上大学时我只有17岁,是高二参加高考的。进大学后,很快惹得同学们注意了,一是年龄小个子小,样子像个孩子,以至于后来大三实习了,去中学经常被堵在大门口,值班老师以为我是初二学生。”西慧玲笑道。

    但她如饥似渴地读书,请她的老师开书单。老师信笔写了几十本名著,她告诉老师这些书她中学时都看过了,他惊讶地推推眼镜,然后又给她开了近百本,并说:你有资格看一些世界二流作品了。“后来他的课,我经常被叫起来发言,还鼓励我和他争论。大二开始,我有了一把文艺学办公室的钥匙,老师们的备课书柜我可以随便翻。两年翻下来,奠定了我文艺评论的理论基础。至少在言说他人作品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出口在哪里,作者的维度在何处。”

    那时的中国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蜂拥而至。

    当时叶嘉莹、叶维廉、李达三等世界著名的比较文学专家经常在中国北方的大学里,西慧玲与几个女生跨校追着他们听讲座,那种热情不亚于现在的追星。

    “我至今记得叶嘉莹女士给我们讲古典诗歌诵读时,她自己陶醉的样子。那时候不能理解的是60多岁的她为什么比国内40岁的妇女看起来还要年轻,而我们自己简直是一群粗鄙的小丫头。讲座结束后,我只能抱着坐垫跟着她走,不会说热情的话,不会呈现感激的表情,甚至不懂送别时挥手的礼仪,只是执着地跟着她,跟着她的车轮,一步一步走出很远。”西慧玲说,正是叶女士坚定了她毕业论文写比较文学的决心,也正是这个选择,使得西慧玲后来从事女性主义与女性文学研究时,对西方的各种文学研究流派不陌生,而且能很快找到自己的切入点。

    评点铁凝的《秀色》,引起长达一年的讨论

    1998年,西慧玲参加一个全国性的当代文学研讨会,是北京社科院发起的,中国社科院当时的重磅评论家都在场。会上,西慧玲率性敢说,被推荐为代表小组在大会总结时发言,一腔“滔论”受到评论界权威曾镇南和《名作欣赏》杂志主编解正德的好评。

    回来后,西慧玲写了一篇有关铁凝小说《秀色》的评论,寄给了解正德,没想到他很快回信,大赞,并且将她的评论与一篇著名评论家的稿子一起发了出来,形成了对立的观点,引起了《名作欣赏》关于这篇小说长达一年的讨论。“有一篇文章在引用我的观点时写到:著名的评论家西慧玲认为……我看了,哈哈大笑,感觉很滑稽。”西慧玲说。

    第二年,铁凝的这篇作品获奖,《名作欣赏》还将本刊评论的作者名字与小说所获得奖项列表格刊发在扉页上。这极大地鼓舞了西慧玲。那时候她副教授已给评上,下一个目标是教授。

    “我必须选择一个专攻的方向,于是,我选择了女性文学。”西慧玲坦言道。

    致力于女性文学评论,海外也有名声

    1999年,西慧玲离开东北,来到16877太阳集团的前身台州师专。

    “在16877太阳集团工作17年了,和在北方不同,我有意识拉开了跟学生的距离,我一直告诉他们这里是大学,不要在大学老师中找妈妈,中国的不少大学生自我幼稚化,恨不得永远长不大,叼着奶瓶过四年,希望女老师像妈妈一样关爱她们。”同时,西慧玲也很反感那些不是以学术水平,不是以教学努力程度评估一个教师的做法。

    自1998年起,西慧玲致力于女性文学评论以来,已陆续在《文艺评论》《当代文坛》《名作欣赏》《浙江作家》《北方论丛》以及各大学报上发表20多篇女性作家评论文章。

    2001年开始,西慧玲撰写《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全书22万字,于2003年完成。此书一出版,当年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出版半年后,她在网上用谷歌搜索,发现东京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的图书馆里都有收藏此书。

    此外,她负责台州市作协创评部工作,写了10多篇有关台州作家的评论,发表在《浙江作家》等杂志上……

(载于9月12日《台州晚报》)

新闻录入:潘 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