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24小时迎接新生命

作者:郑智颖    新闻来源:台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16

用责任与爱迎接新生命

8:00,到岗,和上一轮值班的助产士交接工作,包括产妇的状况、特殊情况的交代和紧急情况的预处理方案等;

8:30,巡视病房,按需发口服药,整理床铺;

9:00,为产妇做基础护理;

10:30,处理医嘱;

13:30,巡视病房,为产妇量体温;

2:00,为产妇做基础护理,包括按摩子宫,护理会阴,评估奶水,指导产妇喂奶等;

4:00,照看新生儿的情况,包括排泄状况,食物状况等,并做记录;

5:00,交接工作,下班。

这是台州医院产科的助产士黄晓萍(化名)白班的基本工作流程,1990年出生的她,已经做了三年助产士,见证了40多名新生儿的诞生。

黄晓萍从小就渴望当一名白衣天使,从16877太阳集团助产专业毕业以后,她如愿以偿走上理想岗位。

刚上岗时,高强度的工作量,“三班倒”的工作时间,让黄晓萍很不适应:“上夜班时会犯困,特别想念家里温暖的被窝。”产妇的分娩时间无法预料,她们的工作时间也不稳定,加班是常有的事。“往往到了下班时间,产妇突然要生产了,就要继续加班。”黄晓萍说,有时候一连几个产妇同时生产,工作就得通宵连轴转,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工作又苦又累,但是听到宝宝的啼哭声、看到妈妈的笑脸、得到家属感激的拥抱后,黄晓萍觉得,一切又都是值得的。黄晓萍说,她很幸运能当助产士,产科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每当一个新生命降临,医务人员、产妇、家属,所有的人脸上都是满满的笑意,“在这个地方工作久了,我都觉得自己越来越年轻了。”她很享受这份工作。

目前,黄晓萍主要负责产科里十位产妇产前产后的护理工作。她笑称,护理产妇是一件技术活儿。既要安慰她们,做好心理上的疏导,帮助她们缓解紧张的情绪,还要注意观察她们的生产动向,肚子里的宝宝也不能忽视,要随时注意宝宝的心率是否正常。

大多数的产妇在进产房之前,身体的疼痛加上内心的恐惧,会有焦虑,“有些产妇在生产前非常紧张,一直握着我的手不放,一刻都不让我走,要看着我在边上才能安心。”自己这么被需要,黄晓萍觉得挺自豪。

产房里,产妇和孩子的情况瞬息万变,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医院对能独立接生的助产士要求很高,需工作满五年以上,而且要经过考核之后才能正式进产房。为了提高能力,早日独当一面,即使到了休息时间,黄晓萍也没闲着,不是看专业书,就是跟着指导医生到产房学习。

“作为助产士,责任心很重要,产妇相信我,把她和孩子的生命交给我,我就要对她负责,不能辜负了她和家属们的信任。”

在工作中成长

眼前的赵越,一脸稚气,说话细声细气。1991年出生的她,毕业于台州医学院临床护理专业,助产方向,是台州医院为数不多的本科学历的助产士。

赵越当初填报志愿时,对助产士完全不了解,不知道助产士是属于临床的还是护理的,只知道是帮助产妇“生宝宝”的。怀着一份好奇心,她走上了助产士这条路。

她清楚地记着,第一次参与接生的场景。那是两年前,她刚在医院实习一个多月,就跟着指导老师上了产台。

一想到要亲手迎接一个新的生命,她又兴奋又紧张。产妇上了产台后,不住地喊疼,越喊越大声。赵越慌张起来,准备好的一大堆安抚的话一句都想不起来了,只剩下“没关系,没关系”,和重复的指导用语“深呼吸,鼻子吸气,慢慢吐出来……”没过多久,一个毛茸茸的脑袋出来了。她和老师一起,一手托着孩子的头,一手托着肩膀,轻轻地把孩子拉了出来。“一个小生命就这样诞生了,感觉太神奇了,特别有成就感。”

别看赵越一副柔柔弱弱的样子,进了产房却是个女汉子,帮助指导医师接生、剪脐带、清理产妇的脐带和胎盘,样样事情,都做得有条不紊。一天工作八个小时,有七个半小时都要待在产房里。

和产妇沟通,也是助产士的工作之一。赵越坦言,自己以前是个害羞的人,不太敢和陌生人说话,声音轻到对方根本听不清楚她在说什么。后来,她发现产妇非常需要安慰,“我就时常和她们聊天,聊聊他们的家人,聊聊宝宝出生后要注意哪些事项,分散注意力,缓解紧张感。”聊着聊着,赵越也变得外向起来。

经过两年的学习和实践,赵越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刚开始,产房里有点小状况,我就会很慌张,现在遇事不会慌乱了。”

我们,需要理解

“助产士,是期望值高、风险高的职业。”台州医院产科副主任护士胡华敏说,“不理解的事情常有发生。”

产科里的人多,“一人生产,全家出动”,平均每个产妇身边有两个以上家属陪伴,产妇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全家人的心。赵越说,有的产妇熬不住痛喊得大声了点,家属就很着急,马上喊她们过去查看,有时她正在处理另一个产妇,回应慢了点儿,家属就不乐意了,觉得被怠慢了。这样的状况,常有发生,赵越觉得挺委屈:“我们都是从每个产妇的具体情况出发,有紧急情况先处理。但是,有些家属怎么解释,都还是不理解。”

黄晓萍说,观念上的分歧,也使得她们的护理工作难以展开。医院提倡纯母乳喂养,但一些产妇的家属,尤其是长辈们,喜欢给孩子喂点水、葡萄糖补充补充营养。看到这样的情况,她们总会好心地建议:“对新生儿来说,母乳的营养完全够,纯母乳喂养能使宝宝更加健康。”但这些善意的提醒往往被“你不懂的”、“小姑娘没有经验”给打断。

有着16年工作经验的助产士杨慧雅说,刚上岗那会儿,患者见到护士都会尊称一声“医生”,不知从何时起,护士的地位大不如前,称呼也变成了“喂”、“你”。

“你不是护理员吗?你整理下不就行了?”就在前几天,杨慧雅让即将出院的产妇家属整理下东西,家属这样回答。

“平时,我们在护理时,会帮他们理理东西,顺手扔个垃圾。有些患者会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不帮忙反而会受到指责。”杨慧雅无奈道,在这一行久了,事情遇得多了,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她心疼那些刚上岗的90后,面对某些患者的无理指责,任何解释都是苍白的。

胡华敏说,大多数产妇是第一次生产,对医院、医护人员有很高的期许和要求。但她更希望,医护人员和产妇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让分娩成为产妇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载于11月11日《台州日报》,链接 http://www.taizhou.com.cn/news/2015-11/11/content_2539429.htm)

新闻录入:潘 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