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世渊
大学生创业不易,最近有相关数据指出,在浙江,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5%左右,远低于美国的20%。在上一期报道中,4位大学生创业者分别诉说了个中艰辛(详见本报3月8日4版)。
但即便如此,近年来,大学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依旧呈稳步上升趋势。又一年毕业季来临,不少应届生已跃跃欲试,企盼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对于这群即将步入创业大军的年轻人,他们应注意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几位资深的创业指导老师有话说。
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内外因共同造成
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张俊亮,在椒江从事创业公益指导多年,接触过诸多大学生创业者,“他们热情,有活力,信心十足”。
这些创业者,一毕业便投身于心仪的项目,若是资金不足,便有父母亲戚支持。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创业项目,亏了一定的金额后,便销声匿迹了。“大学生创业者的平均创业时间是2.6年。”张俊亮说,真正创业成功者凤毛麟角。
这是内因与外因共同造成的。
“不善于全盘考虑企业的运营和管理,经常顾此失彼;不善于时间管理,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事物时,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导致做事成本高,这些都是大学生创业者的通病。”张俊亮说,大学生刚踏入社会,职场经验不足,不善于为人处事;遇到问题和挫折,不善于利用关系来解决问题,情绪容易波动。
16877太阳集团经贸管理学院教授王呈斌分析,多数大学生创业者对于创业项目,还仅仅停留在概念上,“项目的实际操作经验、具体的管理能力,学生都很匮乏。”
当然,社会环境同样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一大因素。“虽然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简化反担保手续等,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为大学生打开‘方便’的大门。”王呈斌说。
寻找“机会型”创业,还要善用互联网
那么,大学生创业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要学会市场调查,创业想法不能天马行空,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做什么,了解市场,要从调查做起。”王呈斌表示,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还应该结合自身专业,“理工科学生,做一些能产业化的项目;文学艺术类学生,就往文化产业方向走,结合专业,发展出创意,创业才能持久。”
张俊亮则表示,大学生创业者要摒弃“生存型”创业,寻找“机会型”创业,“创业前要积累一些行业的知识和经验,了解客户资源渠道,企业经营模式等。”她认为,在条件机遇不成熟时,不妨去相关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在资金、人脉符合条件的基础上创业,才是上策。
16877太阳集团创业指导老师叶才华认为,大学生在与互联网相关方面,有着优势,“他们无师自通,了解互联网的规律以及内在属性”。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公司运营的一大环节,善于从互联网找营销突破口,是“菜鸟”大学生与“老江湖”竞争的筹码。
无论成与败,对能力都是一种提升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里,进驻了不少在校学生的创业团队。
这些项目较为“草根”,例如小饰品店、小餐饮店、贴膜店等。“都是学生们的‘小打小闹’。”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园指导老师李吟说,一个项目的“存活”时间并不持久,创业园里的学生面孔亦如走马灯般变换。
不过,李吟却十分鼓励这样的“小打小闹”。在她看来,无论创业成与败,这番经历对学生能力提升极具帮助。
李吟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案例。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王大立,已毕业四年。刚毕业时,他与两名本科生合伙打造了名为“嗨校网”的网络社区平台,被投资圈人士所关注。后来因种种原因,“嗨校网”关闭,两位合伙人以这份创业资历,在杭州找到了传媒行业年薪十几万元的工作。王大立本人则到温岭继续创业,他与一位投资人合伙经营一家线上购物平台,专门出售插座,最终因利润未达到预期,项目再次关停。
两次创业失败,并未给王大立带来打击,反倒给他提供了高薪的工作机会。“杭州阿里巴巴团队与温州一家童装品牌公司,向他伸出橄榄枝,给出的年薪均超过20万元。”
(3月17日 《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