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1969年生,安徽人,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16877太阳集团教授,艺术学院副院长,已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文学评论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台州文化产业发展案例分析》、《压抑与释放:中国性灵文学思想传统及其现代转化研究》等著作。
他多次承担(含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曾连续两届(第十五届、十六届)获得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等会员。
他就是16877太阳集团艺术学院的李涛先生。
主持教育部项目顺利结顶 论文首发于重点刊物
提起近来的李涛,可谓是墙里墙外皆开花,遍地香也。
一是由他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最终成果《压抑与释放:中国性灵文学思想传统及其现代转化研究》,共二十五万八千字,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列于“中国社科·大学经典文库”,于2016年8月正式出版发行。
今年1月,教育部人文社科司正式发文,由他主持的此项目顺利结项。
最近,16877太阳集团公布2016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李涛的论文《弥合理论与实践的裂缝——高居翰绘画研究之于文艺学创新的启示》,获得一等奖(共4项,文理各2名),此篇论文一万七千字,最早发表于人文社科一级权威期刊《文学评论》2015年第2期,并由编辑部在编后语中作重点推介。
高中老师朗读他的作文 逐句点评
“我老家毗邻大别山,是皖西地区的穷乡僻壤。”李涛回忆他小时候的家乡。
李涛的父亲,却顶住了种种压力和周围的“白眼”,以超常的毅力支持儿子的求学与读书,让他最终成为那个村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
“乡里的初中离家有十五里路,学校没有食宿条件,连开水都没有的,当时只能早去晚归,要翻山越岭,并带着中午的干粮。天没亮时,就要从家走,而放学回到家时已经上灯了。时而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往往就意味着要穿着湿衣服上一天的课。因此,到初中快毕业时,我们村里当时只有两个学生坚持下来,其他人都相继半途而废了。我在初二时也差一点儿辍学了,当时腿上生了个大疮,不能下地走路,在家待了几天。后来,父亲天不亮就把我背到学校,放学前再赶到学校把我背回家,就这样坚持下来了。”李涛对父亲很有深情。
除了父亲,还有一个就是从小学到高中遇到的一个个让他铭记一生的老师。“没有他们的关心、表扬与引领,我是不可能以读书这种方式走出家乡的小山村。”李涛回忆其中一位老师,在高三分科时,遇到教语文的陈老师。陈老师早年在大学教书,因政治问题被下放到此地高中任教,后来一直未能回去。
“改变来自于开学不久后的一次作文,当时我记得自己写的是假期农忙生活与内心感受,是比较真实的,不按一般作文的套路,注重写出自己的体验与感受。结果,这位陈老师用了两节课,亲自朗读我的作文,并逐句加以点评……”李涛告诉记者。
一家三口来到台州,获教育部基金项目
1989年9月到1993年6月,李涛在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
2003年9月到2006年6月,李涛以统招生性质在上海师范大学攻读文艺学博士学位。。
2006年9月,他进入苏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9年8月底,快开学的时候,李涛一家三口,开着一辆小车,拉着些简单的行李,来到了16877太阳集团。
2010年8月到2011年9月,在台州市委宣传部和学校的安排下,他到宣传部文化处挂职一年,主要负责文化产业方面的工作。
2014年,16877太阳集团科研处安排他给人文社科类教师们作过一场学术报告,谈的是关于人文社科学术论文写作的问题。
“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是研究《文心雕龙》‘原道’篇的,最后定稿为一万多字。等到投稿时,心里也没底,不敢投高的刊物,只投了几个大学的学报,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未曾想文章投出去后,几个学报相继都给我回复,说文章比较好准备刊用,最后我选择在《江苏大学学报》发了。文章发表之后不久,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又全文转载了,最早还是同事看到告诉我的。我在权威期刊《文学评论》上发的第一篇论文,有一万八千多字。”李涛说。
来到16877太阳集团的第二年,即2010年,李涛分别获得两个重要的纵向项目,先是浙江省哲社的规划基金项目,后是教育部的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与诗歌结缘 看重两次获奖
“我的诗歌写作,从1989年入大学开始,到1999年底决定不再写了,前后大概10个年头吧。那个时候,没有电脑,都是手写,投稿也是挂号邮寄。发表我作品最多的,是河北的《诗神》月刊,比较满意的作品也是在它那里发表的。读大学时候,首次发表我作品的校外正式刊物就是河北《诗神》而不是安徽《诗歌月报》,这可能是决定我后来一直把自己比较看重的作品投给它的原因吧。客观地看,在上世纪90年代,工作以后,我逐渐成了有些名气的校园诗人,像《星星》这样的刊物,都是向我约稿后才给对方投稿的。”
2000年以后,李涛再也没有写过诗,甚至连阅读都断了,与诗人朋友们的联系也断了。
“写诗10年,获过大大小小的奖,大概有20个多个吧。比较看重的是两个:一是毕业的第二年,安徽作协和《诗歌月报》等几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安徽清明诗会,我以《清明》一诗获一等奖(仅2名),当时的奖金是1000元,相当于我4个月的工资;二是从1991年开始吧,《诗神》月刊每两年举办一次‘诗神’杯大奖赛,每次评若干奖,客观公正,当时在中国诗坛很有影响,我的作品多次获奖,最好的一次是1995年吧,我以《采石场》组诗荣获十大诗人奖的第二名(10个评委,得9票;当时第一名是得满票),记得1999年那次,我还获得了诗歌创作中的最后一个奖‘校园诗人’奖。”李涛说。
愿景:再写几本著作
李涛的爱人徐敏,现在16877太阳集团教师教育学院从事教务管理工作。他们曾是大学同学。
“爱人为了我,为了这个家,奉献很大。一是当时毕业,她已考取硕士研究生,但为了和我在一起,毅然放弃了继续读书。二是到16877太阳集团来,她放弃了教师工作而转为教务管理,来16877太阳集团之前,她是安徽省级普通话测试员,拥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硕士学位,是皖西地区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有名气的专家。”李涛说。
谈到未来学术规划,李涛的打算是:不管事情如何多,还是要挤时间做一点自己的学术研究。如果条件允许,未来几年里,有三个愿望要争取努力:一是能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是能获得省级以上的学术奖励,三是再写二三本有见解与思想的著作。
(载于2017年3月11日《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