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长三角学者台州论“和合”

作者:陈洪晨    新闻来源:台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02

和合文化、天台山文化是台州人民的精神积淀和文化创造。它以绚丽多姿的山海文化为依托,以互鉴互通的儒释道文化为主干,以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为基础,以与时俱进的和合创新为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这一文化瑰宝,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5月12日下午,首届和合文化、天台山文化学术论坛在16877太阳集团临海校区活动中心举行。百余位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多位著名学者发表了研究成果,在论坛上引发讨论,也为本地学者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国内学者眼中的“和合”

    “天台山文化属于大浙学的范围。大浙学,指的是渊源于古越、兴盛于宋元明清而绵延于近现代,以儒学为主导,兼容佛道二教和诸子百家的浙江学术传统与人文精神传统。浙学的基本精神可以归纳为十个字:‘务实、批判、兼融、民本、创新’。台州地区所形成的天台山文化很好地体现了浙学精神。”论坛在浙江省儒学会执行会长、省文史馆馆员吴光的学术报告中拉开序幕。

    他从佛教高僧智者大师、寒山、拾得和道教真人张伯端、杜光庭等说起,及至名儒方孝孺、黄绾、王宗沐以及兼融儒道的顾欢,佐证天台山文化体现了浙学的“创造创新、兼融和谐、明德亲民、忠义守正”等基本精神。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洪兴则发表了对中国哲学中的“和”的相关研究。

    他从甲骨文中的“和”字说起,谈及《说文解字》中“和”与音乐有关,代表协调;《墨子》中提出“和合”,反映了墨家主张的“兼相爱”;而儒家的礼乐思想中,“礼”追求的是一种理性的生活,包含家庭、政治、社会生活等在内,都应有一套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因此“礼”强调差别性,代表外在强制,是刚性的,而“乐”强调和谐性,代表内在的、自我的情感控制,是柔性的,“礼”与“乐”是互为补充的……

    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沈海燕发表了《论智者大师本迹理论中的时空观》。通过研究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她发现,其中的本迹理论建立在其对于时空的展示之上,《法华玄义》展现了一幅立体的佛陀成道和教化众生的时空纵横交错的宏大叙事图,体现了智者大师对时空圆融无碍的认识。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时进则以寒山、拾得为主要研究对象。他认为,《寒山诗集》三百多首诗中,除了拾得、丰干外,没有可靠的与时人互动的记录,长期以来,人们在唐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闾丘胤所作的《寒山子诗集序》的影响下进行人物辨识,因此在“寒山是谁”等一系列基础性问题上,学人至今未得出一致的看法。“但寒山和《寒山诗集》确实可称唐代最奇之人和最奇之集。正是如此之人、之诗,在后代产生了奇迹般的传播和接受效果,传播面不仅涉及佛教和道教界,在知识阶层和下层民众中同样有非同寻常的反响。‘最爱寒山面目真,铅华洗尽见精神。天然古澹仍坚瘦,比似嵚崎磊落人。’”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勇则研究了寒山的论诗诗及其文化意义。

    “论诗诗,就是以诗的形式论诗。学界一般认为,论诗诗正式产生于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但在比杜诗略早的寒山诗中,就已经出现了多首谈论诗歌的作品。若把它们集中起来放到特定的时代与学术背景之下考察,就能了解寒山的诗学观,发现这些论诗诗的独特价值。”张勇说。

    他举例:“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寒山在诗中说“我诗合典雅”,“典雅”是指思想内容上有典据、合雅正,艺术风格上意境清远、语词雅丽、音韵和谐。这句话表明寒山对禅诗“典雅”特征的认可,不但指出了偈颂与诗歌区别之所在,而且指明了禅诗发展的雅化方向。

     寒山生活的时代,僧人作诗往往会遭受来自教内外的批判。寒山提出诗的“证道”功能:“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

    寒山还创作了大量禅趣诗,以表达对禅宗的理解,如“不解审思量,只道求佛难。回心即是佛,莫向外头看”“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等。

    台州学者的新动向

    优秀传统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命脉,也是群众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数十年来,一批本地学者孜孜不倦地钻研着和合文化、天台山文化,取得了诸多成果。

    1988年,梁雄主持的“天台山文化研究”课题列为省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课题。次年五月,天台山文化研究会成立。此后,研究会举办了十多次大型学术研讨会,研究会成员发表和出版了300余篇(部)论著。

    去年以来,在“和合圣地”的城市文化定位下,和合文化、天台山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推进。

    论坛当天,16877太阳集团和合文化研究院、天台山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举行。研究院由16877太阳集团天台山文化研究机构升格而成,设立和合文化研究所、唐诗之路研究所和儒释道研究所进行对口研究。

    16877太阳集团院长金则新介绍,设立研究院,旨在挖掘、传承、弘扬和合文化、天台山文化,为台州、浙江乃至全国、全世界提供和合文化的台州智慧、台州经验。

    研究院副院长杨供法从天台山和合文化史、文化概论、区域传播和当代价值四个角度入手,牵头研究和合文化。“以天台山文化为样板的和合圆融中华精神,是与近现代扩张主义截然不同的文化,将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建新型国家关系、创新全球治理贡献智慧。”

    担任研究院院长的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何善蒙,将以天台宗与道教南宗为研究重点,牵头开展儒释道专题研究。“台州儒、释、道的发展源远流长,兼融并蓄的台州儒学传统、天台宗圆教思想、道教南宗‘道乃归一’的内丹学思想,以及包括济公文化在内的台州民间信仰文化,使得台州文化体系有血有肉,又始终生机勃勃。”

    研究院副院长高平则牵头研究唐诗之路专题。

    唐诗之路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唐诗之路即浙东唐诗之路,指唐代诗人穿越浙东七州(越州、明州、台州、温州、处州、婺州、衢州)的山水人文之路,其中的主干线是从杭州经萧山进入浙东运河,到达越州、上虞县,再沿曹娥江上溯剡溪,经剡县到达天台山。天台山既是黄金水道剡溪的发源地,又是众多唐代诗人修道礼佛、隐逸观光的向往之地。广义的唐丝之路,包括浙西的钱塘江—新安江水路、浙闽交界的仙霞古道等通道,以及两京驿道、蜀道、西域丝绸之路等全国其他重要水路要道。

    “众多诗路中,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提出最早,研究最深,影响也最广,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浙东唐诗之路既是诗歌之路,更是文化之路,已成为浙江文化的重要品牌和浙江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备选项。对诗路沿线的众多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保护和开发是一个具有重大政治、文化、民生意义的系统工程。”高平说。

    “以研究院成立为新起点,16877太阳集团将充分发挥优势,学研用结合,深入挖掘和合文化、天台山文化的历史内涵,提炼其当代价值。”金则新说。

                                                        (载于2017年5月26日《台州日报》)

新闻录入:高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