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李志明:冲破桎梏

作者:陈洪晨    新闻来源:台州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10

80后青年李志明,正准备迎接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的中期检查。2017年7月,他入选该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获得资助金额15万元,实现了我市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成功申报的零突破。

半年多来,创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如今已有初步成果。说起这个项目,李志明神秘地说,“比我现在玩的所有东西,都更前卫”。

李志明2002年入职16877太阳集团艺术学院,成为一名讲师。不久,他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主攻商标与海报设计。五年前,他开始创作一种现代感极强的新形式水墨画。

几次跨界,他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引来不少质疑。但对他来说,走出舒适圈,寻找差异化,永远是件趣事。

“设计不能孤芳自赏”

2014年,在“尺·渡”平面设计作品邀请展上遇见策展人李志明。这是我第二次采访他。谈起设计,他神采奕奕,理念、灵感,火花四溅;但问及市场,我清楚地记得他叹了口气,双眉微微一蹙。

他如竹筒倒豆子般,向我诉说了许多对本地商标设计市场的担忧。

他在学校总是告诫学生,“设计不能孤芳自赏,要与市场接轨”,也时常带领学生参与工作室项目,通过不断接触商业项目,提升设计实践能力。

而在工作室运营中,他却多次遇到与客户发生意见分歧的状况,“一件设计作品被要求修改数十次,成品是设计师遵照客户的想法制成的,而不是设计师自身的创意与理念”。

他分析:“设计师与受众意见不同,一种可能是设计师的作品仅考虑艺术性,缺乏实践性,因此无法得到认可;另一种可能,是受众的审美能力没达到设计师的水准,以致设计师实现不了自己的创意,只能沦为受众的执行者。”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想要改变这一现状,都需要设计师和受众的审美水平共同提高。”他说。

为了提升设计师群体的话语权,他在台州多次举办展览,推广设计艺术,自身也不断充电,在国内、国际赛事中斩获重量级奖项。他的作品曾获德国红点奖-传达设计大奖、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奖优秀奖,入选威尼斯国际平面设计大赛、俄罗斯国际标志双年奖、Hiiibrand Awards国际品牌标志设计大赛、首届中意青年艺术家联展、捷克布拉格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等。

在李志明入行15年以后的今天,在一群新锐设计师的持续努力下,台州的设计市场空前繁荣。“近几年,台州企业对标志与形象设计、企业文化策划等更加重视,更多个性品牌出现,客户视野拓宽、审美能力提高,商标与海报设计的市场扩大,设计师水平相较以前也大大提高。”

再次遇见李志明,他仍是双眉微微一蹙。原来,设计事业趋向平稳后,他跨界玩绘画,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死磕”的方向。

解构水墨画

2013年3月6日,为了一件设计作品绞尽脑汁的李志明,在工作台前信笔画了幅水墨画——与传统国画不同,这幅画不拘泥于线条与构图,充满了奇怪的色彩与符号。

现在回想起来,他说,“当时大概是想家了”。

李志明1980年出生于江西金溪一个幽静的小山村,在台州工作后,一年仅回一次老家。“我常常一提笔就是捉泥鳅、放牛、割草、摘莲蓬,还有家乡的田野、山水、古建筑,画的都是童年的记忆。”

李志明把画作发布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不料,大量批评意见如雪花片般飞来。“这哪里是国画?”“简直胡来。”“设计师不懂绘画。”

虽然有些丧气,他却将水墨画作为业余爱好坚持下来。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在画作中融入了设计语言。“设计经常用到解构的方法,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是不是可以重新解构呢?制作商标,需要塑造一个不同于他人的符号,水墨画是不是也能进行差异化创作?”

找到方向以后,他一有空就创作水墨画,尽管“每次发到朋友圈,都被批评得体无完肤”。有画家前辈建议他对照《芥子园画谱》重新学习国画,他却不以为然,“我偏要逃离《芥子园》,画出自己的风格”。

“我的绘画作品,是借国画的颜料和工具为媒介,去呈现现代感的东西,并不是传统国画。”他曾有三幅绘画作品入选本地的一场当代艺术展,作品从设计师的独特视角出发,将山水、建筑分解为条条块块,用色彩与线条重新构架,令不少观展者耳目一新。

“艺术的发展在于创新”

寻找自我定位的道路是曲折的。

李志明曾向许多画家前辈请教,他们大多指引他向传统国画的方向靠拢,而他坚信“艺术的发展在于创新”。矛盾的想法在他近年的画作中有所呈现,他的画风忽左忽右,似乎处在摸索中。

“我找回自己的风格了。”最近一次见面,他欣喜地说。

这不得不提他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两位良师益友。

一位是画家、台州雕塑研究会会长崔华。崔华第一次看到李志明的作品,就觉得眼前一亮。“中国画有几千年历史,如果人人模仿《芥子园》,那多无趣,为什么不能创新一下?”他鼓励李志明坚持画下去。

有段时间,李志明越画越像传统国画,崔华提醒他:“本来有自己的风格,怎么又被带跑了?”

另一位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梁绍基。他分析李志明的作品:“艺术作品与人的成长经历有关,李志明从设计商标、海报到画水墨画,中国画讲究意象,商标也讲意象,两者契合而又不同。”

“这种水墨画不是从程式化的国画技巧中学习而来,而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意象化的东西,然后运用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融合、重构,产生一种新形式的水墨作品。”梁绍基将这种水墨画称作“新符号·解构山水”。

五年来,李志明冲破传统审美的桎梏,坚持画新式水墨画,陆续发布到社交平台。

令他欣慰的是,许多原本“看不顺眼”的人,逐渐接受了这种独特的画风,他的作品不断被外界收藏。

李志明曾教导学生:“专业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人文、哲学、历史、音乐、自然科学等,都要力所能及地涉猎。”正如陆游所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位从“诗外”汲取力量的艺术创新践行者呢。

                                                       ——载于2018年3月16日《台州晚报》http://paper.taizhou.com.cn/tzrb/html/2018-03/16/content_890060.htm

新闻录入:高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