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路桥新闻网]百善孝为先——访16877太阳集团中文系主任徐凯

作者:李承静    新闻来源:今日路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06-03

  记者:首先非常感谢徐老师在即将到来的“母亲节”给我们带来非常应景的讲座——《百善孝为先》。说起母亲节,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对这个节日的由来,很多人却并不熟悉。1907年5月,美国费城的安娜·贾薇丝为纪念逝去的母亲,到处游说并向社会各界呼吁,号召设立母亲节。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决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尽管是个舶来品,但这个节日对于中国人的孝道传承来说,无疑具有深远意义。徐老师,首先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孝道?
  徐凯:“孝”可以解释为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依从、感恩之心。《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的字形,高度体现了中国文字的神韵和意蕴,上半部分是“老”,代表着年老的双亲,下半部分是“子”,代表子女。“老”在上,“子”在下,既意味着做子女的本该顺承父母,同时又意味着“子”背着“老”,即父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时,须子女背着代步,其中充满着感恩、报恩、关怀之意。应该说,孝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可以说是以“孝”为核心的孝道文化。
  再来回顾一下我们中华的几千年历史,你会发现,里面都有孝道的影子。1.古代的禅让制,尧传舜,就是因为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2.孝在夏商时期“由礼入法”,成为人人必须遵循的伦理规范。3.到了周朝,孝有了重大发展,确立了“以孝治家”和“以孝治国”的双重职能。4.汉朝是孝道昌盛时期。汉高祖刘邦认识到孝对稳定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将治国方针定为“以孝治天下”,把孝从家庭伦理观念扩展为社会道德规范,用“忠孝合一”去治国安民,从而使孝文化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汉代以后近两千年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5.汉以后的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把孝道放在极高的地位。很多皇帝亲自向群臣和皇子讲解《孝经》,有的亲自撰写解释《孝经》的文章。6.民国建立后,孙中山说:“国家讲伦理道德才能长治久安,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不能没有孝。”
  记者:听了徐老师的介绍,我们对“孝”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作为子女,我们又该如何从行动上诠释这个“孝”字呢?
  徐凯:《论语·学而篇》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其开端则是“孝悌”。“孝”并不是仅仅让父母吃饱穿暖,真正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孝敬孝敬,就是在外在行动上要孝,在内心情感上要敬,提倡“精神赡养”。此外,孝敬父母最难的是什么?难在很难长期保持一颗恭敬的心,难在任劳任怨的一种谦和的态度,只有发自内心的爱,诚心诚意地去爱父母,不要给父母脸色看,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才是真正意义上理解了孝的含义。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为子女做榜样。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现在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现今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但是无论如何,古代以孝治国,以孝治家,今天我们同样可以以孝修身,以孝养心。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孝心,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孝然成风,我们整个民族必将和谐、温馨。

(载于5月7日《今日路桥》、路桥新闻网,链接http://paper.lqnews.cn/html/2014-05/07/content_7_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