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崇德的《学路履痕——现当代文学论文选》正式出版。
正像书名总结的那样,这本书是77岁的夏崇德对自己教育和学术生涯的一次“回顾”。
1962年,夏崇德毕业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中文系,此后,他在16877太阳集团前身原台州师范学校、台州师专任教现当代文学课程。
虽然,他一再强调,书中的大部分文章都已经是“昨日黄花”,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年写作的东西是用心的,文章内容是扎实的,或许可让读者从中获取一些可资参考的东西”。
夏崇德在《学路履痕》中所选的文章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半期。众所周知,这段时间,正是学术界学理观念不断更新的时期。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强调学术研究“为政治服务”的时期之后,学术本身的客观性开始凸显。
在对鲁迅、朱自清、孙犁、艾青等艺术成就和特色的研究上,夏崇德开始在意并着重于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欣赏和阐析。
虽然是20多年前的研究论文,但夏崇德“并未觉得过时,现在读来,对文中的观点也是认同的”。
对话
记者:出版这样一本书的目的是什么?
夏崇德:按照年龄来说,我的人生已经步入“夕阳”的时候,我将这些在学校生涯中所留下的学术文字,整理订正,选编成集,也是为了便于归档留存。
记者:事实上,书中的大部分论文,都是集中于“文化大革命”之后,在这个特定的时期,对于您研究现当代文学,有什么理念上的变化?
夏崇德: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强调学术研究“为政治服务”,因而往往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在意识形态的框架之中进行研究,所谓“以论带史”,但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开始纠正了这样的偏颇,回归到学术的本身,于是就有了“以史带论、亦史亦论、史论结合”的提法。
在这些文章中,我基本上所遵循运用的是“历史的”和“美学的”批评原则,比较注意并着重于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欣赏和阐析。当然今天重读这些文章,总感觉一般。
记者:选入书中的论文,其中有6篇是专门研究鲁迅的,这是不是跟个人喜好有关?
夏崇德: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作家,他那种开拓进取的文学精神和灵活多样的艺术形式,显示了惊人的艺术创造力。然而,他的目光所到、心手所及却极为广阔和深邃。众所周知,鲁迅在开始创作《狂人日记》等一批现代小说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鲁迅在全部创作中也无不浸润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滋养,这是构成他创作特色和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这两方面因素的创造性整合,造就了鲁迅现代小说的崭新品格,成为新文学的主要创作方向,显示了中国文学已经告别了历史的过去而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记者:书中其中一篇论文,专门提到了朱自清与台州,在您看来,朱自清对台州有着什么样的情感?
夏崇德:朱自清曾经说过,对于台州,永远不能忘记。他在一些直接描写台州生活的诗文中,总是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台州的山水、风物和人情。读过他的散文《一封信》和《冬天》,我们就会知道,他对台州人,是永远铭刻心头的。
按照年龄来说,我的人生已经步入“夕阳”的时候,我将这些在学术生涯中所留下的学术文字,整理订正,选编成集,也是为了便于归档留存。
(载于2月28日《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