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概况
党政机构
教学机构
人才培养
队伍建设
招生就业
合作交流
旧站栏目(废弃)

【他山之石】洛阳理工学院:“三融三创”助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进程

新闻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2019-12-24


    洛阳理工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7年3月,由原国家建材局直属的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原洛阳大学合并组建。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让政府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受益”的办学理念,深化“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先后为国家建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18万多名高级专门人才。2013年,学校被确立为河南省首批五所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之一;201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学校被确定为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本科院校。2019年7月,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作为63年始终坚守建材特色的高等院校,学校担负着为建材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的使命。站在产业体系的角度,随着宏观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放缓,建材行业面临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巨大下行压力,企业关停并转、减员增效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在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需掌握绿色环保、低能耗新材料生产技术、现代智能装备开发和企业管理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立足的洛阳是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河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近年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加快,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贡献度不断提升,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对人才的类型、层次、要求也发生重大变化。站在高等教育的角度,内涵发展核心的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体制、机制等教育全要素,迫切需要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和融合发展新机制。

    原国家建材局副局长、现任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乔龙德来校视察时强调指出:“紧靠行业市场是学校发展的根基;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是学校发展的方向;紧贴行业需求培养人才是学校发展的目的”。行业的呼唤、地方的渴望、自身的需要,更加增强了学校主动转型发展,为行业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道路自信。

    学校历届党委精准把握“时”和“势”,2013年12月,学校以全省第2名的优异成绩获批河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由此,开启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的探索之路。


转型发展历程

20142014年是转型起点年。《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新建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定位与学科专业群建设研究》等多项课题被列为河南省重点研究项目。建筑材料、电子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3个学科专业集群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转型发展试点项目。在全省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高校中期评估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被教育部评估中心遴选为新建本科院校“地方性、应用型”新型发展优秀实践案例。

20152015年是顶层设计年。出台《洛阳理工学院章程》,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重要内容予以明确,“四个坚持”的办学思路和“两性一型”的办学定位,“应用型”办学理念进一步固化。出台《洛阳理工学院关于推动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紧紧围绕服务建材行业、服务区域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服务行业和区域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与洛阳市政府签订的《产学研用合作协议》,包括共建洛阳市科技大市场、洛阳绿色建材和工业技术研究院等8个项目。

20162016年是示范建设年。获批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洛阳理工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洛阳理工学院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规划(2016-2020)》相继出台。两个《规划》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具有高度内在统一性,都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示范校建设”。与芬兰坦佩雷应用科技大学签署《共建“中芬应用技术大学示范校”合作备忘录》,获批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首批试点院校,当选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新材料专业协作会理事长单位。

20172017年是内涵建设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河南省科技厅项目40项,新增省级平台2个。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6项,荣获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先后当选中国—东盟建材合作委员会副主席单位、中国建材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副主席单位。河南省第一次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学校隆重召开,充分肯定了学校坚守建材行业特色,服务国家建材行业“一带一路”转型升级的战略任务,深度融入洛阳经济发展的转型实践。

20182018年是制度建设年。紧紧围绕示范校建设工作,新制定、修订各类制度文件39份,包含12个教学文件、3个科研管理文件、10个教师队伍文件以及14个内部管理文件。其中,《示范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从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与郑州大学、洛阳市人民政府在校内共建郑州大学洛阳研究院。

20192019年是质量提升年。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第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确定了“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建材行业有影响、服务地方有贡献、‘一带一路’有作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吹响了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前进号角。

回顾6年来的转型发展实践,学校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奋进。洛阳理工学院的转型发展是始终不忘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这颗初心,牢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命的过程;是全校师生员工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过程;是“实现融入、探索融通、走向融合”中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并在此过程中拉动“创意、创新、创业”的过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三融三创、融创结合”洛理模式逐渐形成和发展。


“三融三创”洛理模式


从融入到融通再到融合,这是产教融合逐步演化和递进的过程,学校不断努力“实现融入、探索融通、走向融合”。

融入

学校紧密对接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融入企业的生产和研发环节,融入产业的技术进步链条,融入行业的发展趋势,实现了“教育资源与生产资源、教育要素与创新要素、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

融学科,建成省级重点学科5个,5大专业集群全面对接建材行业和洛阳“565”现代产业体系中的11个产业集群。融专业,新增应用型新兴战略性本科专业18个。融课程,建设了81门校企合作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20所“混合型教学试点院校”。融教材,作为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建设联盟理事长单位,校企合作编写的应用型教材和讲义50本。融实践,实践课程由行业企业导师参与指导比例超过30%,毕业设计(论文)源自实际应用型课题的比例近94%。融平台,投入8000多万元,重点建设了20个一体化实验平台和工程实验室,23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河南省实习实训基地199个。融科研,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61项,开展校企合作研究550项,荣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4项,科研总经费6549.5万元。建成省级科研平台17个,较2014年增加15个。建成应用型科研团队22个。融服务,教师现场解决技术难题2万余人次,获取发明专利1538件,连续3年荣获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十强高校、十快高校。融师资,1391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801人,占比57.6%,比2014年增长16.7%;具有行业任职资格及工程背景437人,占比54.6%;半年以上实践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381人,占比27.4%,比2014年增长17.3%;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702人,占专任教师50.5%,比2014年增长28.2%。

融通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大职能实现连接、集成并形成协同效应,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办学立校之根本,形成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理念的洛理融通模式。

1.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功能,积极构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互动、有效协同的运行机制。累计3000余名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与社会服务项目,师生共同发表论文、撰写研究报告306篇,获批专利92项。

2.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将事业发展、人才培养融入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把知识应用到为人民服务中,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家电义务维修小组,30多年累计为群众免费维修电器超过5万件次;把知识应用到助力精准脱贫服务中,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开展10余项洛阳市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工程项目,师生1600多人次深入200多个村庄的4000多户居民家中开展评估调查;把知识应用到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中,成立中原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与洛阳市9县6区签订村庄规划协议143份,合同金额1865万元。把知识应用到群众文化生活服务中,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师生连续20余年参与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节等大型演出;把知识应用到文明城市建设服务中,下乡支教、文明交通、环境保护等志愿活动增辉文明城市建设。

3.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学精神有效彰显。《春风化雨润无声 “五维”协同育新人》等10个工作做法被评为省高校思政工作优秀品牌,获批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依托河南古都文化研究中心、河洛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等省市级平台,积极开展河洛文化挖掘与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深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主动参与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来。

4.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与10个国家17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举办合作办学项目2个,建成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材料研究中心1个。聘请18名国际功勋专家为特聘教授。爱尔兰结构分析与设计师肖恩博士在课堂上引进“意面桥建造”比赛的教学环节,指导的学生团队荣获第五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

融合

在融入、融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产教双方的各种资源要素互相转化、互相支撑,力争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形成良性互动的新生态。

校院两级全部建立了有不低于1/3的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学术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等重大事项。筹建“合作发展联盟”,不断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实现“引资、引智、引产业政策、引行业标准”,先后成立机器人学院、力诺电力学院、世椿智能装备学院、中科瑞特大数据学院、福建中琉环保创新班等5个行业学院(冠名班)。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融合”改革,放大增强学校服务能力和水平的“融合”效应。如学校举办以“跨界·融合”为主题的设计艺术节,以致敬历史“洛韵·博物馆之都”文创作品展、致敬丝路“丝路匠心”哈密礼物创意展等五大主题展览为主线,突出学科跨界与渗透,突出高校与政府、行业对接和融合。

在深入实施“融入、融通、融合”的“三融”过程中,学校在“资源、平台、机制”关键要素上持续发力,让创意发生、让创意引领创新、让创新推动创业,大大促进了创意、创新、创业的“三创”融合发展。

创意

作为创意萌发的重要平台,千度创客空间是国家级众创空间。举办“千度创客培训班”“大学生创客CEO集训营”等70余场,培训大学生上万人,举办项目路演80余场次。

创新

在创意萌发的基础上,让创意引领创新。按照“覆盖全面、融入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思路,成立创新学院,落实“三层两级”的“网格式”工作机制,推进“立项资助+获奖奖励”的“双重式”激励模式,极大推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高质量开展。6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重要竞赛中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89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74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2017—2019年连续三年位列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组300强,河南省10强。

创业

创新是创业的基石,让创新推动创业。。2017年,成立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一园三区、北京离岸创新中心、宜阳加速器两个辐射点”的战略布局,是“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河南省大学科技园”。成功孵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30余家,专利授权150余项,累计收入1.2亿元。成立创业学院,投入300万元支持30个大学生项目、团队,12个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型A类中小企业,获批知识产权60余项。


转型发展成效

三融三创、融创结合。转型发展以来,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高质量内涵建设与进口旺、出口畅的良性循环。

河南省本科二批理科最低投档线从2014年与一本线差71分,2016年的36分,缩小至2019年的13分。在“武书连2019年全国大学本科就业质量排行榜”中,名列河南省第8位。在“2019广州日报应用大学排行榜”中,名列公办院校第69位。在“2019校友会全国大学排名榜”中,名列河南省第17位,较转型发展初期的2014年提升14位。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还需策马扬鞭。面向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学校将牢固树立“让政府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受益”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坚持”的办学思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抢抓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机遇,三融三创、融创结合,以更加饱满的进取精神和更加蓬勃的昂扬斗志,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建材行业有影响、服务地方有贡献、‘一带一路’有作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来源:《教育之弦》)



文: /    图: /   审核: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