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概况
党政机构
教学机构
人才培养
队伍建设
招生就业
合作交流
旧站栏目(废弃)

【他山之石】太原理工大学:服务地方发展 推进“双一流”建设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点击数:更新时间:2019-08-13


2017年9月,太原理工大学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从而为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两年来,全体理工大人攻坚克难、勠力同心,用责任与使命书写了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绘蓝图,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

“一流学科建设要接地气。我们的一流学科建设,就是要将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需求与自身的学科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按照‘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思路,紧扣地方发展脉搏,有的放矢。一流学科建设还要攀天梯。我们的建设水平、眼界不能仅仅局限在山西和全国平均水平,要紧跟甚至赶超国家先进水准,对标世界领先水平。”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玉程为学校“顶天立地”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找准了着力点和突破口。

该校“双一流”建设方案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到2030年,学校达到全国百强高校中游水平,建成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学校稳居全国百强高校中上水平,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大学。

学校对学科建设作出总体规划:大力实施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五大战略工程,从“树起高峰、筑起高原、夯实基础”三个层面分类建设。具体包括:

——提升优势学科,突出学科高峰。着力提升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四个优势学科,紧扣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世界学术前沿,凝练研究方向,造就学科高峰,逐步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凝练特色学科,打造学科高原。提升特色学科实力,以煤层气产业链、煤机装备产业链、能源与电气工程等学科为重点,着力突破山西省支柱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形成新的优势学科增长点,打造学科高原。

——扶持基础学科,强化梯队分布。加强物理、数学、力学等基础学科实力,强化其对优势特色学科的基础支撑作用。扶持人文社科学科,提升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实力,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建立智库型人才储备。

太原理工大学聚焦煤基产业转型发展中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创新人才需求,构建的“煤炭绿色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学科群,旨在支撑山西煤基产业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学科群满足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需求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及贡献度:一是依托矿业工程学科、安全工程学科,做好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的研发推广;二是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做好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和利用;三是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机械工程学科,做好煤机装备新型金属材料和煤基先进材料研发;四是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做好煤炭能源战略和政策研究。

两年来,学校紧紧抓住“山西实施煤炭产业转型,大力培育非煤产业”的机遇,坚持需求导向,推动新工科建设,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航空、信息技术等领域主动布局新兴学科,引领服务山西经济转型发展。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精神,先后成立了能源综合革命创新研究院、环保产业创新研究院和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联合六方共建航空航天研究院,并加快筹建航空学院,为山西加快“国家通用航空业发展示范省”建设增添了力量。

“‘双一流’建设是现阶段学校的头等大事,我们要紧跟国家战略部署,紧扣山西省高质量发展实际,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原则,以建设一流工科、扎实理科、特色文科为目标,推进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坚持特色发展,扎根山西大地,服务经济社会,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凝聚力量推动‘双一流’建设。”校长黄庆学在前不久召开的学校学科建设推进会上作出进一步部署。

谋实干,在对外合作中服务区域发展

面对山西经济转型的省情实际,太原理工大学主动担当、务实作为,提出了“将山西转型综改、创新驱动的关键难题作为主攻方向”的发展路径,并积极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网越织越大”:书记校长带队前往太钢调研洽谈;与太原市万柏林区、阳曲县,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寿阳县,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山西省社科院共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协同创新平台,与山西医科大学组建“医工融合”联盟;与国家能源集团、阳煤集团、华翔集团、青岛科技大学、江铃重汽分别共建“煤炭清洁转化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氢能源电池联合研究院”“煤基衍生化工产品研究院”“材料成型技术与装备研究院”“气候变迁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商用汽车研发创新中心”等;与山西玉龙马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建的玉龙国际赛马学院也将于今年9月迎来首批学生……如此高频率、快节奏地与企业、地市缔结合作关系,既是太原理工大学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山西省委“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部署的重要实践,更彰显了这所百年老校在对外合作中服务区域发展的突出办学优势。

源于“包容和谐的学术氛围”,于盛旺2012年博士毕业后选择到太原理工大学来“安心做自己挚爱的科研事业”。他与10余位志同道合的教师组建了超硬材料实验室,用6年时间打破国外产品和技术垄断,完成了“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人工合成金刚石”从制备装置到工艺的研发。校党委书记吴玉程作为材料学科的带头人,2017年一到任就组建了金刚石合成与产业化应用团队,以建设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平台为载体,推动金刚石等一批科研项目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两年来,吴玉程带领材料学科团队对标一流、深入企业,开创了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山西省领导在太原理工大学调研时,对金刚石项目大加赞赏,当即决定从省领导特别经费中拿出600万元支持团队进一步完善研发条件,并要求尽快实现技术本地转化,为山西煤炭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升级转型的路子。学校着眼于“双一流”建设需要和山西转型发展实际,多方联系本土能源企业,促成转化应用。去年5月2日,太原理工大学与阳煤集团正式签署“煤层气生产金刚石”项目合作协议,标志着这一重大创新成果将在本土实现转化。

学校破格聘任于盛旺为教授,此举既是对于盛旺等研发型人才的充分肯定,更激发了科技人才和学科团队服务地方转型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金属复合材料成型实验室拥有一支主要由“80后”组成的年轻团队。近年来,该团队在校长黄庆学院士的带领下,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防科技创新项目、装备预研项目、省重大专项等在内的一大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获得省部级奖励三项,涉及航空航天、重型装备、新材料等领域,使一大批青年科研骨干在创新实践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快速成长。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引育并举,以一流的人才服务地方发展,通过整体引进金智新院士团队骨干、整合校内相关学科资源,成立了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学院和安全工程技术与装备研究院,承担了“山西省煤炭企业转型升级与智能化采掘发展痛点凝练及解决对策研究”等重点课题,搭建了为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咨询服务的更广阔平台。目前,该校“双一流”三个主力学科化工、矿业和机械均建成了以院士领衔,包括“长江、杰青、优青”等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太原理工大学将为山西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增添新的力量、作出更大贡献。

破瓶颈,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遵循学校实际,按照问题导向,太原理工大学深入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科研组织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将“科技处”改制为“科学技术研究院”,从以管理为主到以服务为主,定位于“统筹组织、精细管理、主动服务”三大职能,主动联系对接,组织企业调研,推介科技成果,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搭建高校与企业沟通合作的桥梁;成立了山西省首家技术转移公司,为成果产出与转化、学术团队与创新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等提供服务,并竭力拓展和延长成果转化的产业链,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为教师科研成果出资入股铺平了道路。据该公司法人代表李飞介绍,技术转移公司作为教师们研究成果的出口,可以使科研成果通过公司得到转化、获得收益,促使更多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投身产业化,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同时,该校还大力推行科研激励机制改革。通过鼓励二级单位与企业共建校内联合研究中心,主动为学科与行业铺路搭桥,促进学科发展;通过鼓励学科或个人参与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高校和企业的定期沟通;通过鼓励各二级单位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及其他组织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聘请企业及其他组织的科技人员兼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让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牵线”,使不少教师尝到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甜头。

学校还将横向项目纳入科技评价机制,用于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的考核、评估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等。为鼓励科研合作的积极性,除了在二级考核中对横向项目实行绩效奖励之外,对于横向进账经费额度较大的课题,学校给予额外的绩效奖励;对于积极参与企业挂职和到企业服务一定时间的青年教师,给予等同于出国深造的待遇。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科研工作者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有力推动科技成果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高端金刚石制备、地沟油制备生物浮选剂、绿焦等产业化平台项目得到了山西省“1331”工程的立项。在2018年度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28项立项名单中,太原理工大学作为牵头单位1项,作为合作单位参与企业项目12项,涉及资金近亿元,在学校一流学科涉及的4个学科中全面开花,全方位参与到了地方经济建设中。此外,学校在科技平台建设、高端人才认定方面也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政策红利显现。

强基础,构建本科教育教学新模式

本科教育是大学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考验,构建本科教育教学新模式是太原理工大学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2017年8月,学校以基础学院运行为标志,启动了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本科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坚持“通专融合”,实施大类培养

学校以“学科相近,基础融通”为原则,将传统以单一学科背景下“专业对口”培养为主,转变为综合学科背景下的宽口径专业教育,52个专业划分为11个专业大类;整合人才培养方案,每个大类设置相同的或可互认的课程,形成面向各大类的、与相应专业培养方案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

在实行大类培养过程中,每个专业大类开设“大类导论”课程,讲授大类的研究内容、应用领域、学科发展、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研究方法、人才现状、就业前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个人规划。学校成立了《大类导论》教材编撰委员会,校党委书记吴玉程亲任编委会主任,统筹协调教材的编撰。从事本科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多年的基础学院院长宋燕表示:“‘通专融合’的大类培养模式,贯彻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原则,有利于交叉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2.突出自主成长,试行转专业制度

鼓励学生自主成长,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方向。学校针对基础学院学生出台新的转专业办法,根据第一、第二学期学分绩点排名,累计有50%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在专业大类间和专业大类内转换专业。这一政策有效扭转了高考成绩定终身的现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从自身成长出发思考和选择专业的热情。据悉,试行新的转专业制度以来,该校共有525名学生跨大类转专业。

3.创新评价方法,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学校针对“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工程制图”等在内的核心基础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形成了一套以学生学习结果为中心的定量评价方法,以期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客观,切实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新的评价方法将督导评价、学生评价、业绩评价纳入评价体系,将学生的高考数学、英语成绩折算为标准分,以此为基准,作为学生初学水平状态,根据结课水平状态划分增量等级进行纵向比较、定量考核。

4.显著成效的取得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

学校出台了职称评聘的新政策,单独为承担核心基础课的教师设立教学II型职称类型,重点考核教学业绩和人才培养成绩;同时,评价结果排名可作为职称评聘的支撑条件。实行严格的优胜劣汰制,排名靠后的教师下一年度将不能承担基础学院核心基础课程教学任务。2018年教师节,学校对多年来潜心本科教育教学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刘进生、杨强两位教师每人奖励20万元,对2017—2018学年在数学、英语两门核心基础课程教学考核中名列前茅的10位优秀教师给予每人1万元的一次性绩效奖励。这些政策举措大大吸引了更多的优秀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加入到基础课教学中来,安心踏实地“深耕细作”。

拓视野,在加速国际化进程中提升办学水平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义是世界一流。追求世界一流,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进程。在山西全力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关键时刻,太原理工大学国际化步伐持续加快。

近日,学校迎来了60余位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9个国家的外籍教师,他们主要承担基础学院5600余名学生的暑期小学期英语课程教学任务。这是该校深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办学国际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书记校长在与外教交流时均表示,学校将继续创造更优环境,热忱欢迎更多优秀外教留在学校长期工作。

除了“引进来”,在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工程的过程中,学校还主动“走出去”。前不久,21名直博研究生启程赴德国访学,这21名学生是第二批享受学校“推免直博研究生奖励性访学计划”的学生。“推免直博研究生奖励性访学计划”由学校全额资助优秀推免直博研究生出国访学,旨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步伐。去年7月23日至8月12日,学校就曾选派16名研究生赴英国剑桥大学参加该访学计划。访学期间,剑桥大学的教授们为他们讲授了量子技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挖掘、精密加工技术等相关课程。赵昕蕊同学访学归来后感言:“不仅亲身体验了具有剑桥特色的学习模式,而且领略了世界顶尖学府的学术魅力和文化底蕴,自己未来拼搏努力的方向更加明确了。”

作为始终立足山西、胸怀世界的国家国际合作基地,太原理工大学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各项国际化指标均走在了全省前列,不仅拥有每年近百人次的国际专家、500名来华留学生,而且与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名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先后承担了7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是俄罗斯理工科类院校的高等学府,校长黄庆学访问该校期间,就深入开展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等达成合作意向。近期,双方正在加紧筹建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同时,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的合作也取得实质性成果。今年4月,涉及机械、材料、信息、力学等学科领域的太原理工大学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联合实验中心正式揭牌。目前双方已开始推进“2+2”人才培养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并探索成立太原理工大学伍伦贡学院。

此外,太原理工大学对外人文交流也十分频繁,先是校男足远赴德国参加“中德大学生足球训练营”,后又举办了中韩大学生足球邀请赛暨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测试赛,体育搭台的国际间友好往来密切而深入。目前学校还承担着阿富汗喀布尔大学孔子学院和牙买加西印度大学莫纳分校孔子学院的建设工作,并正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筹建新的孔子学院,矢志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担使命,坚持党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

进入新时代,太原理工大学党委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守初心、担使命,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下好立德树人先手棋、打好党建工作组合拳、抓牢综合改革主动权,在办学治校中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基本功持续提升。

下好立德树人先手棋学校矢志不渝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创新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载体,科学构建起全程、立体、动态的“生涯导航”育人体系,形成了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思政工作质量不断提升,涌现出了“螺丝钉之家”“爱心家园”“清泽心雨”等品牌项目,培育了投身极地科考的左广宇、扎根青海循化县支教的志愿者樊星等一批优秀大学生,建设了山西省“1331工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协同育人中心,成为山西省首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2019年1月,太原理工大学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成为全国25所试点校之一。

打好党建工作组合拳学校党委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持续推进党组织引领、党支部创新和党员党性锤炼“三项工程”,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有效提升。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共有95人,配备率为全部;深入推进“三基建设”,制定了“一目录一流程三手册”,出台了效能建设八项制度;培育了128个党建品牌基地,累计培养、锻炼和教育了3万余名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进一步坚定;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干部考核,把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问责追责、能上能下结合起来,突出政治标准、人岗相适、工作业绩和改革创新,注重年轻干部的基层历练和实践磨炼。2018年,全校共开展了12个批次的中层干部调整及选任工作,其中平级调整82人次、提任年轻干部61人,选任科级干部96人。25个基层学院全部配齐了专职副书记,选派12名优秀干部校内挂(兼)职,选派11名干部教师到县乡扶贫攻坚、挂职锻炼。

抓牢综合改革主动权作为山西省确定的率先发展高校,太原理工大学坚持用好用足政策红利,从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发力,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扎实落地。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构筑了学校办学与社会对接的桥梁;调整组建了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等,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设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充实了教务部、财务部等机构;实行职称分类评审,进一步解决了“四唯”问题,畅通了各类人才成长渠道;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职称直聘,构建了多元化复合型人才评价体系。后勤改革步稳蹄疾,规范化、精细化、数字化、人本化的保障格局加速构建;在“依法合规、科学高效”的改革目标指引下,招标采购工作两年来累计节约资金近4000万元、有效节约率达到11.15%,学校被评为“全国政府采购先进单位”。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综合改革的强大推动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面对“双一流”建设新的征程,具有117年办学历史的太原理工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对标一流,以更加奋进的姿态、更加优异的成绩,建功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 /    图: /   审核: /    责任编辑: